<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载于学校校庆《盛世华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我的成长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用心修师德 以身献师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征善</span></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岁月倏忽,草木荣衰,物是人非,惟那份祈盼不变、那份守望不朽、那份真诚永恒、那份道业永昌。我敬我业,如痴如醉,我守我心,净化灵体,却为是杏坛桃李,春华秋实。今虽年近退休,更兼满首银霜,但追求不已,无怨无悔。三十余年来,身为人师,不敢懈怠,荣辱铭心,信守“五不”:</p><p class="ql-block">●不赴学生家长的谢师宴请;</p><p class="ql-block">●不收学生家长的礼金礼物;</p><p class="ql-block">●不搞有偿家教;</p><p class="ql-block">●不给学生乱订教辅资料;</p><p class="ql-block">●不向学生推销自己编撰的教辅书。</p><p class="ql-block">虽有些“另类”,似不近情理,但决不违心背志。教书育人师之职责,师业师魂岂染铜锈。</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婉拒(退还)学生家长礼金礼物几千元,非但如此,亦曾捐(借)近万元资助学生完成学业。</p><p class="ql-block">杏坛春秋事,朴实无华章,为师三十春,乐作铺路石。一万多个日落日出,送暮迎朝,从未因私因病请过一天假,缺过一节课,即便有病有恼,当一走向三尺讲台,面对求知的欲望,面向涌动的青春,即刻神怡气爽,病恼顿失。终觉得:三尺讲台不失为驱病祛恼的灵丹妙药,这可能就是爱的驱动、责任使然吧!</p><p class="ql-block">师之业,传创智能;师之道,塑就灵魂;师之魂,奉献爱心;师之仁,播洒甘霖;师之德,行为世范;师之义,有教无类;师之责,奠定国基;师之乐,天天创新。有人说:教师要备好课,但我认为更要备好“人”,因为教师是因“人”教“课”,而非因“课”教“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且是发展中的人,怎能用一把尺子来度量?所以,备“课”容易备“人”难,“课”可相同“人”各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如果“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教学合一》),因此备好“人”则是以“学”来调控“教”,使“课”处于“人”的“愤”“悱”状态,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张扬个性,驱动内力,促其发展。这大概就是教师职业天天生动、永不乏味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三十余年来,不断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博采众长,自成风格。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始终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家庭实验和课外活动,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智能,使学生德智、知能协调发展。不断实践和深化自创的“互助效应”、“相长效应”、“共鸣效应”和“自勉效应”教学理论——(原载于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和最优方法。教学中喜欢张扬学生的强势,激其内功,扬其特质,达其兴致。编写的化学竞赛辅导材料得到广泛好评,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化学竞赛,先后有20余人次荣获省级一、二等奖,曾获中国化学会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证书。</p><p class="ql-block">为师三十余年,曾担任过教导副主任、年级组长;担任班主任近20年,其中有5届10年都是中途接任。担任班主任期间,真心爱护学生,真诚对待学生,真情感染学生。始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不歧视差生,潜心差生的转化研究,善导学困生,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曾3次荣获市级先进班集体和先进团支部,有十余人获市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有3人在中学就加入了党组织成为预备党员;有近200人考入本科院校(八、九十年代本科录取率较低),有30余人被录取到清华大学、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浙大、人大等名牌高校。根据教育教学切身体会撰写的文稿《师德与师艺》获中国教育报刊社等举办的全国首届师德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p><p class="ql-block">三十余年来躬耕师业,倾心科研,执著追求,永不知足。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先后荣获优秀教育教学论文或优秀学术成果全国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连续7届(次)获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省级一等奖;在实施课标新课程实验以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新课程改革论文8篇;分别在《人教网》、《中学学科网》、《化学教育网》、《安徽教育网》、《安徽化学教育网》、《百度文库》上发表课程改革论文、高考改革论文数百篇,其中在《安徽教育网》发表的《命题必须严格遵守“科学性”原则》论文点击数8万余次;主编或参编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辅书14册200余万字(其中新课程教辅书7册百余万字)。尤其是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能站在新课程实验的前列,运用新课程、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进行教学实践,2007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评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和优秀指导教师。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坚持课标基本理念 培育多元学习方式》,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安徽省优秀成果三等奖,并通过省级评审上报教育部。2010年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根据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中的出现一些问题撰写的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问题探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荣获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教科院优秀论文一等奖。受聘担任《2009年安徽省高考改革方案》论证专家;多次参加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教育评价会和基础教育评价会,参加2009年和2010年安徽省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的修订工作,参加《201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考试纲要》和《2010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的审定工作;2009年和2010年两年均为省教科院化学自主命题专家参加教育部高考命题研讨会提供全国各套高考化学命题评价的文字材料。2009年参加全国化学特级教师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3次学术年会,并被大会确定观摩课专家点评在会上作专题发言《体现课标理念 关注课堂价值》。2011年受人教社化学室之聘对高中课标新课程《化学1》、《化学2》、《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五个模块的教科书和课标新课程教辅书《化学2·同步解析与测评》提出修订意见。在实行课标新课程以来,曾受邀为省市多家教研院(所)、安徽教育出版社等命制了十几套高考理综模拟化学试卷。担任安徽省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和安徽省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多次受聘担任安徽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评委和学科组组长,受聘担任教科研课题省级鉴定专家和黄山市教科所化学教研中心组成员,是省、市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曾多次受聘在全省新课程研讨会和学术年会上作专题发言,多次受聘担任高考研究专家在全省高考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2010年被安徽省教育厅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作为黄山市政协委员和民盟盟员,始终能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关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解大政方针中心任务,反映民生热点社情民意,提升参政水平议政能力。十余年来根据调研写成十几份有建设性的政协提案,得到了市政协、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办理单位的认真办理和满意答复,其中三届二次会议中提出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和四届三次会议中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打造黄山教育大市》分别获市政协2002年和2007年优秀提案;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恢复和完善评选表彰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制度》的提案,得到了市人社局的高度重视,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形成《黄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黄办[2010]42号)正式文件。面对率水路路窄坑洼车多难行的状况,屯溪一中和昱城中学几千学生上学放学存在交通安全隐患,2002年将此情况反映到市政协,得到市政协有关领导的重视,亲自到现场考察,多方协调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路面的整治,反映的此信息被评为2002年度全市优秀信息;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之后缺失政策性的激励机制,2007年8月给盟市委提交了《关于在中等学校设立正高专业技术职称的建议》,得到盟市委高度重视,后转报盟省委。此建议还提交给《安徽教育网》的《厅长热线》,得到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的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作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的一条重要措施。作为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更是非常关注教育改革,思考教育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反思教育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不协调发出由衷的感叹与无奈,经常在网上参加教育讨论,虽人微言轻,但也道出了几分担忧与期盼,显示了一家想法与思考。曾出席民盟安徽省第十次、第十一次代表大会。2008年和2010年被评为黄山市优秀盟员,2009年获黄山市政协《我与政协——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征文》一等奖,2011年被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评为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黄山日报》、黄山电视台曾多次作过专题报道,其主要业绩收录于中央教科所人力资源部编撰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优秀教师人力资源库》、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专家人才库》、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题名的《中学骨干教师辞典》、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政协委员风采录·安徽卷》和黄山市教育局表彰的专题报道《“我守我心 我敬我业”——屯溪一中胡征善同志事迹简介》、《为催桃李艳 鞠躬尽师业——胡征善同志事迹简介》等十几种杂志和专辑中。虽然在教育教学中做了应该做且乐意做的事,但党和政府给予了很高的荣誉:1997年被黄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被安徽省政府表彰,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特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黄山市首届名教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0年再次被评为黄山市学科带头人,2010年再次受到省政府表彰,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我乃一农民的儿子,从大山里走出,秉承着大山的厚重与坚毅,传承着父辈的勤劳与朴实,背负着人民的厚爱与期望。信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和“爱拼才会赢”的信条,珍惜秒阴,不懈追求,从德向善,博爱泽惠,定好目标,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需要,年近花甲硬是攻克了“电脑”关,完成了近千万字的书稿和各种论文、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等电子文稿。</p><p class="ql-block">荣誉属于过去,成绩归功于伟大的时代!当然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们的学校和前辈先师,因为屯溪一中是安徽省的名校,一中的教师很多是安徽省的名师,肥沃的土壤使我吮吸营养茁壮成长,名师的指点教我做人之本为师之道。同时更要感谢安徽省教科院和黄山市教科所对我的器重与厚爱,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平台,有了舞台才有展示的机遇,有了压力才有进取的动力。还要感谢一切关心支持提携我的领导乡党、学生家长、“徽州亲友”、民盟市委、统战部,是徽州文化浸润我的灵魂,是徽州风情陶冶我的情操,是徽州山水坚韧我的性格,是徽州人缘提升我的境界,我当不负厚望,不懈努力,知恩图报,再续残阳余辉,再添黄昏芳馨。</p><p class="ql-block">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话虽有理亦不尽然,从教以来有多次“外调”、“上调”机会,但都因割舍不下那份深爱与眷恋而终未成果,这倒不是寡欲清高而是一种难了的情结。高考重负逼人躬行,高考感动催人奋进,辛勤的耕耘全在金黄灿灿的丰收中回报,备考的艰辛全在放飞莘莘学子的激动中释解,一次次的心血与付出寄托一次次守望与眷恋,一次次的重负躬行迎来一次次的振奋与感动,春去秋来,周而复始,透示出师业的意义,彰显出生命的价值,有何职业能与之比拟,如此大爱大报岂能割舍,个中滋味乐趣谁肯轻抛!</p><p class="ql-block">注定今生痴心不改,何不伏枥永存残志。</p><p class="ql-block">现以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给民盟中央丁石孙主席复函中的一首《教师节感怀》勤勉自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千秋事,最重德与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鞠躬尽伟业,忠诚铸师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我的成长历程——用心修师德 以身献师业》是黄山市统战部优秀民主党派成员事迹交流报告会上的专题发言,并公开发表于全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华东师范大学《新课程》杂志(ISSN1673-2162/CN14-1324/G4)特级教师栏目之一(我的教学主张和我的教学设计两部分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