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俺老孙来也</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37572754</b></p> <p class="ql-block"><b> 最早接触到《青春之歌》,应该是从电影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读小学和初中时,语文课本里也许有它的片段或节选,只是现在年近花甲,当年的事已记不太清楚了,我只知道,《青春之歌》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我们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那些露天操场的夏夜、影剧院里的昏黄灯光,都因这部影片,有了滚烫的温度,虽然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但那种感觉却依然清晰,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或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承载着父辈们的青春、理想和热血。</b></p> <p class="ql-block"><b> “翻开一本红色经典、打开一段峥嵘岁月,重走先辈征程、感悟家园情怀”。上周美篇网《读书笔记分享会》美友圈,隆重举办【红色经典·家国情怀】征文活动,美友们参加踊跃,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于昨日走进图书馆内,在排排书架间穿梭寻觅,指尖拂过本本泛着墨香的书脊,最终停在了那本即熟悉又陌生的《青春之歌》上。</b></p> <p class="ql-block"><b> 《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以上世纪30年代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再现了觉醒的知识分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青春之歌》的独到之处在于,成功塑造了知识女性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她的彷徨、她的绝望、她的无奈,更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她的奋起、她的反抗、她的成长,写出了她走上革命道路、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时隔数十年,再次翻开它,仿佛推开了一扇时光之门,那些曾经在课本里、在银幕上见过的文字与画面,此刻变得格外的鲜活。林道静的迷茫与觉醒,卢嘉川的坚毅与牺牲,不再只是遥远的故事,而成为了可以触摸的信仰与力量。在这个安静的午后,书页沙沙作响,我知道,这不仅是一次重读,更是一场与先辈的精神对话,一次对家国情怀的深情回望。</b></p> <p class="ql-block"><b> 书本中的林道静,是镌刻在读者心底最鲜活的模样。从逃离封建家庭时的迷茫怯懦,到大雪天救助落难老人、与余永泽的自私彻底决裂时的坚定,再到最终举起拳头庄严宣誓入党时的果敢,她的每一次蜕变都真实得触手可及。她用行动向无数人昭示:青春从不是温室里的矫饰,而是在时代洪流中选择光明的勇气。</b></p> <p class="ql-block"><b> 林道静在与卢嘉川、江华等革命者的相遇中,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超越血缘的“家”的温暖,那是志同道合者间的相互信任,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为了共同理想彻夜长谈的默契。这种温情,让她从孤独的叛逆者,变成了有归属感的革命者,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本质上是对这个“大家”的守护;她为民族解放的奋斗,正是对家国最深沉的眷恋。</b></p> <p class="ql-block"><b> 通过这次重读《青春之歌》,我被一种深沉的家国温情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知识分子觉醒的革命史诗,更像一个温暖的容器,盛满了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青春之歌》让我懂得,真正的青春从不是独善其身的浪漫,而是将个人的热血融入家国的脉搏,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温情与担当。(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