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千里~鹳雀楼

出淤泥而不染

<p class="ql-block">  一首诗成就千古名楼,半厥词写尽盛唐风流。1300年前,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挥毫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短短二十个字,让这座黄河边的楼阁与诗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文化的史册上。</p><p class="ql-block"> 鹤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鹤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西邻黄河,南有中条山。始建于北周时期,兴盛于唐代,由一座军事戌楼,逐渐变成了今天的登高胜地。作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历史名楼,具有独特的历史社会意义和文化艺术内涵。</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外观为三层四檐,内部有六层。总高73.9米,楼内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大厅正中央是18米长的硬木彩塑《中都蒲坂繁盛图》,左右两侧欧塑壁画分别为《筑楼戌边》和《旗厅画壁》,展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以及鹳雀楼的文化渊源。</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以壁画、雕塑等形式展示了尧帝禅让、有虞帝都、禹定九州等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杨贵妃、柳宗元、王维等蒲坂大地的人物故事和传说。</p><p class="ql-block"> 尧,又称唐尧,是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其晚年时,为选好接班人,留下了“任人唯贤”的佳话。舜在历山耕田,人们都能礼让自己的田界;在雷泽捕鱼,人们都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边制作陶器,沿河一带出产的陶器都坚固耐用。尧王深为舜的宽厚仁慈所感动,便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如今,永济中条山上的“尧舜禅让台”遗址犹存,成为这一历史佳话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善歌舞,通音律,聪明过人,身材丰腴,姿容绝代。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宫中,深得唐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为贵妃。</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医生 、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妁就是今山西永济人,也被称为“女中扁鹊”,她的出现,为中国古代医学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司空图,唐代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十年(869年)中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后升礼部员外郎。他的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强调了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是对唐诗全面地总结和高度的概括,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马远,南宋绘画大师,南宋四大家之一,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侍诏。马远家学渊源,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和多方面的绘画才能,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虞乡(今山西永济),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p> <p class="ql-block">  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其父任汾州司马时,举家迁蒲州。从小聪慧,他九岁就能写诗,二十岁以前,便有诸多作品流传于世,在诗界如日中天。苏轼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虽未再回蒲州,但后人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心在蒲州,从未离开,他的情在蒲州,不曾走远。</p> <p class="ql-block">  董晋, 字混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时,董晋以明经科及第。安史之乱时,前往彭元谒见唐肃宗,被授为校书郎、翰林待制。至唐德宗时累官至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泾原兵变后,董晋奔赴奉天,被拜为国子祭酒,曾奉命宣慰卢龙、河中二镇。贞元十二年(796年),出镇宣武军,后累封陇西郡开国公,去世后获赠太傅,谥号“恭”。</p> <p class="ql-block">  张巡,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p> <p class="ql-block">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人)。据统计,卢纶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有338首,其中有20余首边塞诗,风格雄厚,富有战斗和生活气息,历来为人传诵。</p> <p class="ql-block">  吕温 ,字和叔,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层以写实的置景和人物活动,表现了古河东地区制盐、冶铁、养蚕、酿酒等工艺流程,反映古河东人民的勤劳智慧。可以想象当时的蒲坂城景象有多么的繁荣与兴盛。</p><p class="ql-block"> 河东池盐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食盐产地。相传尧舜时期人们已食用河东盐池的天然结晶盐,春秋战国时开始人工开采,隋唐以后采技日渐成熟,盐工引盐水入池,通过日光晾晒蒸腾,制成结晶盐。河东池盐“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供华夏二十余州。</p> <p class="ql-block">  东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冶炼生铁技术。战国初期,中原就有了生铁铸成的工具,逐步掌握了白口铁柔化术,并以铁器为修大取代铜器,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要早数百年。冶铁技术的广泛应用,蒲州城外重津桥,将浮桥竹索改为铁索,铸造了数十吨重的铁牛锚,“炉火照,红星乱紫烟”是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最为壮观的场景写照。</p> <p class="ql-block">  蒲州的桑落酒初酿于北魏未年,有1600年的历史。文献记载,创始人刘白堕,“擅工酿,采挹河流,酿成芳酎。”历代诗人多有咏诵。被宋太祖列入御酒,使朝内所供御酒,都用蒲州的酒方。明代冯时化在《洒史》中说:“河中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其寒暄所得,以井水酿酒甚佳”。曾有“鹤觞”之称。</p> <p class="ql-block">  嫘祖系西陵部落首领,黄帝娶嫘祖为妻。首创养蚕制丝织绢,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人们奉嫘祖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功高日月。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古代半截蚕茧遗物,佐证了河东蚕绢业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层是文化讲堂。作为中小学生的研学讲堂和廉政文化展示厅,平时用于开展研学课程和各类文化宣讲。</p><p class="ql-block"> 第五层是实景演艺场所,凸显永济“诗歌之都”的地位,展示历代与鹳雀楼相关的诗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六层大厅日常会有仿唐古乐演出,舞台两侧悬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主席手书的《登鹳雀楼》诗,是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鹳雀楼的最高层,风里满是时光的味道。黄河东流,带走了岁月的尘埃,却带不走这楼的风骨与诗的力量。它是风景,是历史,更是一种无声的激励。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心怀“更上一层”的勇气,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岁月里,望见属于自己的“千里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