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三神” 埃及金字塔</font></b></h3> 到埃及后的第三站就是参观金字塔。在车上我们远远望去,在一片沙漠中有三座金字塔。在我们车子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读书时在课本里看到埃及金字塔,那时候就曾设想有一天能站在金字塔的下面目睹它的真容,那该多好啊。当真正站在它的脚下,我更大的感受是震撼,何为震撼?我看过后把它归纳为那是神圣、神奇、神秘三重滤镜的叠加,让这座“石堆”彻底化作“神迹”,而这感受,正源自三条交错的时间轴。 站在埃及金字塔前,才算真正读懂它的 “三神” 魅力(这是我的概括:神圣、神奇、神秘),而不远处的狮身人面像,更让这份跨越 4500 年的震撼愈发完整,共同将 “石堆” 与 “石像” 塑成了震撼人心的 “神迹”。 神圣感,这是时间与光影的馈赠,是“时间被定格”的敬畏。4500年光阴,相当于90代人的生命接力,一块石头的寿命甚至长过许多民族的语言与文字,让它跳出“建筑”的范畴,成为“永恒”的代名词。古埃及人称它“mer”(升之丘),法老借此通往天际;而52°的斜面角度,恰是太阳正午角,当你仰望时,身体会不自觉做出“朝圣”的姿态,神圣感早已刻进建筑的肌理。 <h5><font color="#167efb">她站在巨石上, 展示着东方女性的英姿。</font></h5> 神奇感:是藏在精准的巧思里。胡夫金字塔底边与原高之比近 π/2,误差仅 0.05%,可圆周率的系统研究却晚至希腊时代,还有石缝薄到刀片难入; 塔重乘以10¹⁵约等于地球质量,子午线穿过它几乎等分海陆。即便理性告诉我们,这是“大基数筛选出的巧合”,但站在塔前,大脑仍会忍不住相信:古埃及人定掌握了某种失传的智慧。 <h5><font color="#167efb">他用臂膀拥抱金字塔,呼唤着你不要沉睡,我从华夏来了。</font></h5> 神秘感:这是未说尽的谜题。金字塔有 2017 年发现的 30 米 “大空隙”、入地 20 米的 “星井”; 2017年μ子成像发现的30米长“大空隙”、0.5毫米窄缝背后的砷青铜凿技术、入地20米却不连墓室的“星井”或“平衡井”,每一个未解之谜都像半开的抽屉,留足空间让想象力生长。 <h5><font color="#167efb">他坐在轮椅上,远眺大地蓝天,代表了内心的坚定与刚毅。</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他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仍不失对美好的追求。</font></h5> 参观时,轮椅男士举着相机捕捉金字塔与游客同框的画面,那份乐观更让 “三神” 魅力添了温度。这里从不是冰冷古迹,而是能唤醒人对永恒、智慧与未知向往的时空坐标。<br> <h5><font color="#167efb">当金字塔的棱角与我的头重合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与古埃及人的灵通。</font></h5> 我从金字塔走下来,在脑海了萌生了“三神”一词,这也是我对金字塔感受的提炼与概括,谁能解开这里的“神秘”,应该说世人都在拭目以待。 我们又来到狮身人面像下,它高 20 米、长 57 米,以哈夫拉法老面容为形、狮子身躯为姿,静静守望数千年,日光洒在它的轮廓上时,仿佛连风都带着对永恒的敬畏。<div><br>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的位置排布,恰好呼应古埃及对 “法老权威” 与 “自然力量” 的融合想象,这种跨越时空的设计默契,让人忍不住惊叹古人的智慧。</div><div><br>狮身人面像也藏着疑问 —— 它的鼻子为何缺失?基座下是否藏有未被发现的通道?这些未解之谜,让想象有了生长的空间。<br></div> <h3><b>作者:郭力源</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