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晨依 美篇号1343872<div> 广东潮州,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州人文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潮州已有人类居住繁衍;在新石器时代,潮州文明已与中原文明实现了同步。早在公元591年,隋文帝杨坚就为之命名潮州,这个名字沿用了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br></div> <b>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b><br> 潮州广济桥,是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洛阳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横卧于韩江中段的广济桥,自古以来就是粤闽两省的交通枢纽,两省往来陆路的必经之地。广济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年间的1171年,起先只在韩江中修建了23座桥墩,直到明朝宣德十年的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对广济桥桥进行规模空前的重修,除了全面加固23个桥墩和在桥面上铺板铺砖外,还在桥上建起24座不同样式的楼阁,在江心处用24艘梭船连成浮桥,当梭船连接时,用以沟通东西往来,当其断开时,又可让航船通过和加快泄洪,从那时起,就把这座518米的长桥正式命名为“广济桥”,寓意为“广济百粤之民”。最终成为一座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绝版古桥的广济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进入机动车时代的1958年,作为潮州的主要交通要道,广济桥上也不得不架设钢梁、拓宽路面,用以机动车的通行。直到1989年韩江大桥建成,接替了广济桥通行机动车的任务,结束了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广济桥才从车轮的碾压中解放出来,并于2007年6月完成全面修复,这座古桥才又恢复了它明朝时古香古色的风貌,成为潮州韩江上的一条别具特色的水上观景长廊。 广济桥不但实用而且美观,桥墩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建在桥墩上的桥亭,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除了在亭子上眺望风景和歇息,有的里面还展出潮州特有的手工艺品。这座前后修了800多年的古桥,早已成为潮州的地标,自古就有:“到潮不到桥,枉自走一遭”的说法。 漫步在“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广济桥上,感受建筑美学的熏陶,美丽的韩江风光尽收眼底,不由得令人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多姿多彩,更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b>记录潮州文化历史的牌坊街</b><br> 从西到东走完广济桥下来,就到了潮州古城的广济门,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广济门,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现在也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之一。 广济门里面是太平路牌坊一条街,据史籍记载 潮州曾经有牌坊91座 ,其中太平路就有39座,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在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树碑立传作为表彰,以激励后人,凡是牌坊多的地方,都是名人辈出,文化底蕴都比较深厚,潮州也不例外,自宋代以后,当地英才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了众多牌坊,一座座牌坊的背后,是古代潮州崇文重教的缩影,更是潮州文化的根脉。这些牌坊多数集中在太平路,所以谓之“牌坊街”,据称,潮州牌坊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在解放初期曾发生古旧牌坊坍塌事故而拆除了不少牌坊,到了文革期间,作为“四旧”的牌坊,更是在劫难逃,被拆卸殆尽。直到1986年12月,潮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随着专门机构名城办的建立和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提高,修复牌坊街开始提上议事日程,2004年4月开始,潮州开始动工修复潮州牌坊街,经过5年的努力,共修复古牌坊23座,其中太平路就有20座,初步恢复了原貌,牌坊的内容有状元坊、榜眼坊、尚书坊、柱史坊、大总制坊、四进士坊、七俊坊以及八十八岁中进士的木天人瑞坊、父子兄弟俱中进士的科甲济美坊、金榜联芳坊等,每一座牌坊,都无言诉说着一段璀璨的岁月时光,这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值得每个人的珍爱和保护,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 享有“千年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潮州,除了广济桥与牌坊街,还有纪念被贬到潮州的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韩公祠、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寺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著名景点和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潮州菜、功夫茶等许多承载岭南文化的遗产。来广东旅游,除了广州与深圳,最不应该错过的,应该就是潮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