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故事)被地名牵出的西宁记忆

马上听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几天写的《(旅行故事)旅行中汲取知识的乐趣》一文,记录了我参观西宁山陕会馆的收获,却没细说此行最初的“小波折”——一切都源于对“山陕会馆”地理位置的误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家曾在城东区花园南街的山陕台居住过八九年,受此影响,我一直想当然地认为,山陕会馆就是小时候在山陕台见过的那个小亭子。后来查到会馆实际地址在城中区饮马街与兴隆巷交叉口附近,心里仍不踏实,便问了哥哥“山陕会馆在哪里?”。没想到他笃定地说:“就是咱家曾经住过的山陕台啊!”为此,我专程去了兴隆巷的山陕会馆,理清疑惑后才有了那篇旅行的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侄女看到文章后,笑着说:“我也一直以为山陕会馆在东区的山陕台,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在中区兴隆巷,就在十四中附近!”我跟她感慨此行纠正了大家的错误认知,挺值的。一向认真的她却忽然问:“姑姑,那山陕会馆和山陕台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呀?”这话一下子说到了我心里了——其实我也好奇这件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是,我抽时间回了趟山陕台。四十多年过去了,这里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小时候我们住在山陕台中间的平台上,南北各有一个大台子,台子上满是平房;如今,除了当年我家面对的土坡坡改成了水泥路面还存在外,其余地方全是拔地而起的高楼,旧貌几乎无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家后,不甘心就此放弃的我翻查资料,终于理清了二者的关系:原来山陕会馆在全国有600多家,西宁的这处最早与山陕台密不可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山西、陕西的商贾自筹资金,在西宁东关南面南庄子以西的山陕台,以及东郊曹家寨等地购置田地,创建了“山陕义园”——这里既是他们联乡谊、祀神明的社交场所,也是老乡身后事的临时安置地:有钱人会把棺木停在义园,等机会转运回老家;没钱的,就安葬在山陕台周围。后来山陕义园(早期会馆雏形)在战乱中被焚毁,1899年,陕晋商人又筹资在城中区饮马街东侧的兴隆巷重建,这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山陕会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山陕台的故事,比会馆更久远。上世纪60年代友谊大队取土时,从崖头挖出了一座墓葬,经省文物局考察挖掘,确定是西汉古墓群,出土了大量陶器、漆器、五铢钱等文物。木牛车、漆盘、陶灶等珍品,现在分别藏在省、市博物馆和省文物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时候,常能看见挖土方的人挖出棺材:我们这些孩子会好奇地围观,胆大的男孩还会从棺材里拿出军刀,挑着旧军帽吓唬人,那些画面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陕台的变迁,也是一代人的生活印记。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门体育场建设的不断推进,当地不少居民需要搬迁,房产局为安置大家,在山陕台南北两个台子上盖了大片平房;后来部分空地成了麻绳厂,80年代又改成家具厂;直到如今,这里已开发成高层住宅小区,彻底换了新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来一个地名的误解,能牵出这么多关于西宁的过往——有商贾的故事,有文物的密码,还有我们一家的生活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