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巨变

严国基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2日,我们走进了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聆听村接待人员的介绍,参观赤溪村扶贫展示馆和村庄,亲身感受这座村庄近40年来的惊天巨变 。赤溪村,这个曾经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畲族行政村,如今已成为中国消灭贫困、奔向小康的典型范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篇报道拉开中国扶贫路</b></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赤溪村地处大山深处,是闽东地区的一只“弱鸟” 。村里的群众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人均年收入只有166元 。下山溪自然村更是贫困至极,村民住茅草房、点煤油灯、吃地瓜米,婆媳同穿一条裤 。“地无三尺宽,路无三尺平;前门万丈深,后门万丈壁”的歌谣,道尽了当时的艰难景象 。</p> <p class="ql-block">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王绍据关于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的文章《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序幕,赤溪村也成为了“中国扶贫第一村”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份批示开启三个10年路</b></p> <p class="ql-block">赤溪村的扶贫之路,历经了三个关键的10年。第一个10年,是就地扶贫输血阶段。然而,由于土地贫瘠等原因,送来的树木果苗、羊羔兔种等难以生长变现,扶贫效果并不显著 。</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10年,赤溪村开始了搬迁求变换血之路 。1995年5月,下山溪22户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整村迁至赤溪村中心地带的砖混结构两层新楼房 。此后20年,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民陆续搬迁,彻底告别了穷山恶水 。</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10年,赤溪村走上了发展致富造血之路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白茶种植等,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21年以来,村两委发动,党员带头,将全村茶园标准化管理,茶叶品质大幅提升,产值也随之翻番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次连线推进乡村振兴路</b></p> <p class="ql-block">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视频连线,这一次连线,为赤溪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乡镇的扶贫脱贫进程。赤溪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走上了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兴村、生态美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p> <p class="ql-block">赤溪村紧邻太姥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景色旖旎 。近年来,村里先后引进5家旅游公司,增设了玻璃栈道、高空溜索等项目,2023年旅游人次超过3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7000万元 。同时,村里还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打造生态美村,让村民在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 。</p> <p class="ql-block">赤溪村在脱贫路上也获得了诸多荣誉。</p> <p class="ql-block">赤溪村的巨变,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相信赤溪村将继续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也必将如赤溪村一样,绽放出绚丽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此次旅游考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心,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蔡梅生、市常务副市长、市旅游协会会长、市旅游局局长等领导以及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与我们进行了座谈,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