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偶得044】听见彼此,便是人间至暖——《失传的倾听艺术》听后感

蔡之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尾图源自帆书平台,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早晚走路、上班途中、旅行车上、等人间隙,这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都是听书好时光。近几年,在学习强国、帆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听了数百本书,有时会一听而过,有时会陷入深思,有时会奋笔疾书,有时会记下佳句,想过的、记下的,便成了听书偶得的底稿。分享好书就是分享快乐!如果作者是一传手,说者是二传手,那么,我愿做一个三传手,把他们的思想搬上手机屏幕,分享给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听见彼此,便是人间至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失传的倾听艺术》听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碎片化的文字交流,用表情包代替真实表情,却渐渐遗忘了“倾听”这门能串联起情感、唤醒彼此心灵的古老艺术。听完关于《失传的倾听艺术》的分享,让我们看清了那些“习以为常”背后的真相:那些让我们困惑的亲子矛盾、夫妻争执、职场隔阂,根源往往不是“说”得太少,而是“听”得太差。这本书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了理解人际关系的新大门,也能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倾听”背后蕴藏的巨大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倾听最容易被低估,却最能改变关系走向。分享中提到,很多人觉得“听”是本能,有耳朵就能做到,可现实是,我们常常在别人说话时,脑子里早已酝酿好自己的回应,或是在对方话音未落时就急于反驳。就像我们常见的亲子沟通中,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却没听见孩子语气里的恐惧;夫妻间一方抱怨“你总不陪我”,另一方立刻辩解“我工作这么忙”,却忽略了对方话语里的孤独。这种“半听半漏”的状态,让沟通变成了“各说各话”,矛盾也在一次次误解中累积。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的预判,像接收信号一样捕捉对方的情绪与需求,就像分享中说的,倾听的核心目的不仅是“理解信息”,更是“见证他人的经历”,让对方感受到“我被看见、被重视”。这种被倾听的安全感,是修复关系的第一块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倾听需要方法,更需要克服内心的“自我优先”。很多人不愿倾听,本质是“自己想说”的欲望太强。分享中提到一个细节:面对面聊天时,十秒内我们就会开始想“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急于表达的心态,让我们错过了对方话语里的关键信息。而书中给出的“响应式倾听”步骤,恰好破解了这个难题:先压制争辩冲动、鼓励对方多说、复述确认理解、延迟给出回应,每一步都在引导我们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尤其书中提到的“反映情感”方法,让听众印象深刻:孩子哭闹着“我不想睡觉”,与其呵斥“别闹了”,不如说“爸爸知道你还想再玩一会儿,对吗”,简单一句话,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情绪也会随之平复。这让我们明白,倾听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共情”,需要我们用技巧化解情绪,用耐心搭建信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更触动听众的是,分享中揭开了一个扎心的真相:我们对越亲近的人,往往越不会倾听。对同事、陌生人,我们能保持耐心,可对家人,却容易因为“关心则乱”而变得暴躁。就像家长看到孩子犯错,第一反应是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却忘了先听孩子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夫妻间因为一点小事争吵,忘了先听对方“为什么会生气”。其实,这种“亲近者的冷漠”,根源是出于恐惧:怕孩子受伤、怕关系破裂,于是用愤怒掩盖焦虑,用指责代替倾听。而书中“倾听者是助产士,不是牙医”的比喻,恰好点醒了我们:倾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对方找到答案”。就像朋友向我们倾诉烦恼,我们不用急着给建议,只需认真倾听,让对方在表达中梳理情绪,往往他自己就能找到解决办法。这种“不越界的支持”,才是对亲近的人最好的温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倾听的终极意义,是给予他人“不花钱的礼物”。分享结尾说:“倾听不是我们的某种需要,而是我们给予他人的礼物。”这份礼物,不需要物质成本,却能带来巨大的情感价值:孩子被倾听,会变得更自信;伴侣被倾听,会变得更包容;同事被倾听,会变得更协作。就像书中提到的,一个人从小被父母认真倾听,他的人格会更完善,因为他知道“我的感受有价值”;而一个不被倾听的人,会在内心筑起高墙,用冷漠或攻击性保护自己。在这个充满疏离感的时代,倾听就像一座桥,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孤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完这本书的分享,或许我们都可以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家人聊天时,先放下手机;朋友倾诉时,先忍住“给建议”的冲动;甚至面对批评时,先问一句“还有吗”。也许就会慢慢发现,当自己学会倾听,家人的笑容多了,朋友的话也多了,原本紧张的关系,也在一次次“好好听话”中变得柔软。原来,倾听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放慢脚步,听见彼此的心声,也让关系在理解中变得更温暖、更坚韧。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永远需要交流生活经历的伙伴,而学会倾听,就是成为那个最珍贵伙伴的开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