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荒地老:荒野的黄石

我思故我在(刘杰)

<p class="ql-block">黄石公园的建立缘于美国人对荒野认识的转变,从荒野恐惧到自然荣耀。</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上半叶,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美国人对荒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早期的殖民者通常将荒野视为需要征服的蛮荒之地,但浪漫主义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开始颂扬自然的美学与精神价值 。风景画家乔治·卡特林在1832年提出的构想至关重要,他忧虑西部开发对印第安文明和野生动植物的破坏,首次明确提出应建立“一个国家公园”,让一切处于原生状态 。</p><p class="ql-block">国家认同与“风景民族主义”。在与欧洲文化比较时,美国社会产生了一种“文化焦虑”,需要寻找能代表国家独特性的象征 。美国西部壮丽的荒野景观,恰好成为展现美国雄伟与特色的绝佳载体,形成了所谓的 “风景民族主义”。保护这些“国家奇迹”并将其作为全民共享的财富,成为建立国家公园的内在动力。</p><p class="ql-block">总之,在民族认同中荒野是一种需要保护的自然遗产和能使人民愉悦的国家资源。黄石公园建立至今已经153年了,但对荒野的保护却从来没有有违初衷。黄石是一个美丽的公园,也是原生状态保存完好充满野性的一片荒野。</p><p class="ql-block">只要你的感知还没有彻底的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麻醉,只要你愿意细细地去品味,黄石公园的粗犷苍凉原始蛮荒又何尝不是触动人类心灵的"风景原生主义与共产主义"。</p><p class="ql-block">黄石公园它是那么沁人心脾,因为它的野性无处不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