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与个人成长》 第28课 </p><p class="ql-block"> 以友辅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读原文:</p><p class="ql-block">《颜渊》原文:</p><p class="ql-block">【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p><p class="ql-block">【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p><p class="ql-block">【12.19】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p><p class="ql-block">📍要点速递: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p><p class="ql-block">📍思考:如何在交友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十二个字听上去很普通,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心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默而识之”指的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声朗读或者背诵上。重要的是在心中默默的反复体会、消化,直至领悟。对于读书阳明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读书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记得已是落第二义了。是要明得自家本体。”</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记得不记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晓得,也就是理解。比晓得还要高一层的境界,是明得自家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良知。所以明得自家本体就是在自己的心上用功。看书的时候,通过读书返回到自己的心上照镜子,明心、净心,最后见得良知亲切。“良知”当没有去除不明和私欲的时候,它还是个陌生人;等我们这些不明和私欲去除,就是良知上面这些灰尘扫掉的时候,良知就由陌生人变成了亲切的家人一样,所以叫见得良知亲切。</p><p class="ql-block"> 孔子所说的“默而识之”,其实就是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最终回到自己心上,明得自家本体,见得良知亲切。</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学而不厌”是说:我们要开发自己的内心宝藏,从不厌倦。这里的“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也是觉。明心、净心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觉悟自己内心本有的“智慧、能量、良知、良能。</p><p class="ql-block"> “诲人不倦”指的是:要帮助他人开发内心宝藏,不管对方是聪明还是愚笨,我们也从不厌倦。</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十二个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包含了读书的心法,以及自利利他的心法都在其中了。所以圣贤的每句话其实背后都有很深刻的含义。“难乎有恒”孔子曾经这样慨叹,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孔子特别注意引导弟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希高慕大,而是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所以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p><p class="ql-block"> 圣人属于生而知之的人,善人属于天生美质的人,这样的人的确比较稀有,但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从当下做起,立志成为君子,立志成为开发自己内心宝藏的永恒者。我们持续的开发自己的内心宝藏,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圣人的境界难以企及,但是持续不断的开发自己内心的宝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学习圣贤思想,我们就学习这种无怨无倦,持之有恒的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一直可以开发心中的宝藏,不知老之将至 ,这就是孔子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好,我们来看下一章:</p><p class="ql-block">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p><p class="ql-block"> 子贡就问交友之道,孔子说,要衷心的劝告他,并好好地引导他、开导他,如果朋友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孔子谈的是交友之道,其实也适用于我们平时在职场上处理同事关系。同事之间是平级的关系,因此在给同事责善的时候,我们特别要善导Y之,要比较有智慧的去引导我们的同事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如果你直来直去,直接的当面批评,有的时候朋友未必接受。如果朋友不能接受的时候,不可则止,就不要去强加于人,不要自讨没趣了。</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熟读《论语》,因此他也引用过其中的话。在《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篇名篇里,阳明先生就这样说过说“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我们想帮助其他人开发内心的宝藏,我们想成就他人,因此我们想给朋友提出善意的批评,“悉其忠爱”这个发心是好的,但是也要“致其婉曲”,也要以一种别人能接受的方式,一种智慧的、圆融的方式,使他听到之后,他愿意听从我们的建议,他愿意改过,他不会生起愤怒来,这才是真正的责善。</p><p class="ql-block"> 所以,同事之间、朋友之间,责善是要选择合适的机会窗口,要看到对方他的这个心是否敞开,是否愿意接受你的责善和帮助,千万不要自取其辱。如果你强制性的想让对方接受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建议,那么反而会激怒对方,让你自己反受其辱。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这份智慧,这份洞察人性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p><p class="ql-block"> 曾子说,君子是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集朋友,通过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成就仁德。</p><p class="ql-block"> 以文会友是君子所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讲学论道探讨学问,而不是在一起交流各种无聊的话题或者喝酒吃肉。所以孔子曾经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如果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有的人只喜欢卖弄一些小聪明,叫做好行小慧,这样的人真的难以成器,难以成大器,很难办。</p><p class="ql-block"> 古人常说“雅集”这个词,意思是文人雅客的聚会、集会。UYY大家共同通过讲学论道,通过探讨文章、学问来提升心灵境界,而不仅仅是要一个酒足饭饱。所以如何与朋友、同事度过有意义的时光,这是我们的一种选择,这也是一种导向。“道不同,不相为谋。”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在一起切磋琢磨,共同走向人生的正途,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同事之间,理当如此。</p><p class="ql-block">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p><p class="ql-block"> 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君子洁身自好,依道而行,因而能够影响他人,起到风向标的作用。而小人没有原则,随风摇摆,就像草一样被他人影响。在职场上,在同事之间,我们要选择做给他人带来积极影响的君子,而不要做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散发负能量的小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p><p class="ql-block"> 好了,今天的经典导读就到这里,下面有请一位同学带来她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张晓红,一名辅导机构的老师。学习经典至今已经有5年时间了,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最大的改变是心性上的成长,做事也更加沉稳了。以前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的情绪很容易上来,比如课堂上看到学生成绩不理想时,我就会着急,就会发脾气,回到家对家人也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看这也不顺眼,嫌那也没做好。那种状态就像是心里总绷着一根弦,自己累,身边的人也累。</p><p class="ql-block"> 学习经典对我而言不是一个突然顿悟的过程,而是一场日积月累的浸润。我坚持每天听课,让自己的思想持续的泡在圣贤的智慧里。慢慢的,我发现自己观照内心的能力变强了,事情发生时,我能更快的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并且能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更全局的视角去看待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种转变在我父亲去年的一场手术中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当时我弟弟因为和医生沟通中出现误会,导致手术推迟,他情急之下对家人发了很大的脾气。放在过去我肯定会觉得委屈,大家都很辛苦,凭什么你冲我们发火?或者会跟他争执对错,结果必然是矛盾升级,大家情绪更糟。但那一天,我发现自己异常的平静,我看到了弟弟发脾气背后那份好心。他请假时间紧迫,希望尽快安排好父亲的事,希望在自己回去工作之前,父亲能顺利做完手术,YI这份焦虑和压力才是他情绪的根源。当时我的念头很清晰,眼下全家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手术顺利进行,让父亲安心。个人的情绪不应该成为主导,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才是关键。所以我一点都没有动气,冷静的协调处理,事后也没有因此对弟弟有任何埋怨。</p><p class="ql-block"> 那次经历让我真切的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这份心态的转变也深刻的影响了我的教育工作。我从事辅导行业,过去难免会有些短视,眼睛紧紧盯着学生的分数,陷入了急功近利的焦虑里。后来我观察到,有些成绩很好的孩子,到了大学或者步入社会后,反而像折断了翅膀迷失了方向。学习经典之后我慢慢的意识到,那是心性教育上的缺失。现在我依然重视成绩,但会更侧重对孩子人品和心性上的引导。我坚信,帮孩子找到人生的志向比单纯追求分数重要的多。</p><p class="ql-block"> 我曾和一个想考国防科大的高中生聊了4个小时,他聪明有方法,却因班级里的一些琐事感到委屈和迷茫。我没有跟他讲大道理,而是引导他去看他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告诉他,如果真想报考国防科技大学,那就得明白“为国奉献”不是一句口号,那种责任感、奉献感是要从日常一点一滴去做起的。当他确认了自己的理想不是模仿他人,而是发自自己内心的选择时,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离开的时候他告诉我:“老师,我明白了我以后要怎么走!”那一刻,我明白孩子们不缺潜力,他们缺的往往是一个帮他们确定内心,G点燃理想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的“以友辅仁”,不只是与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砥砺,更是为自己营造一个持续向上的能量场。在这个场域里,我们通过经典与古圣先贤为友,通过共学与同行伙伴为友,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念头和知见,再把这份领悟用于生活和工作,去影响更多的孩子与家庭。</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的人生方向越来越清晰,做好辅导教育,并尽己所能的参与公益。回看5年前写下的志向,我发现当下所做的事竟与当初的心愿如出一辙,这种奔赴理想的感觉让我的内心始终充满热情和力量!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会一步步踏实走下去,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好,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此,谢谢各位的静听!明天我们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