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个人成长》 第27课 乐以忘忧

好念头好人生

<p class="ql-block">《论语与个人成长》 第27课 </p><p class="ql-block"> 乐以忘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阅读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述而》《泰伯》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1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要点速递:发愤忘食,乐以忘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思考:最根本的乐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好古,敏以求之”,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学习精神。后人评价孔子是“天纵之圣”,但孔子却说“不是生而知之的,是师从古圣先贤,虚心向众人学习而来。”</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好古”,不仅仅是学习古圣先贤的知识,向古人学习;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是说,回归原本古朴的状态,回归原本淳朴的良知之心。</p><p class="ql-block"> 孟子与阳明先生常说,“不虑而知的是良知,不学而能的是良能。”我们心中原本就有无尽的宝藏,但是需要我们把它开发出来,这也就是阳明先生常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以,“好古”是说让我们回归原本古朴纯粹的良知之心。</p><p class="ql-block"> 那么,儒家的“学”这个字除了学习知识,还有一层含义是“觉”,觉悟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良知,觉悟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根本的智慧,这是人生的一大秘密。所以,阳明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良知就是我们的良师,它能够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p><p class="ql-block"> 好,我们来看这一章:</p><p class="ql-block">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p><p class="ql-block">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而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所以孔子才说,圣人那么完美的人我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天生善良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够看到有恒心求学的人也就可以了。因为孔子认为圣人这样生而知之,理想中的圣人是很难找到的;善人也是天生美质也难以找到。但是我们可以从君子、从有恒者做起,因为君子是学而知之的,有恒者是通过后天的持续努力而成才的。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好像是在感叹圣人和善人的不可得而见 ,但其实孔子是在鼓励后人要努力学习,要勤奋地、持续地,通过不停地求学,让自己朝向圣人,朝向善人。</p><p class="ql-block">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p><p class="ql-block"> 孔子鄙视这样的人,这里的“亡”字读作wú ,相当于无的意思。就是说你明明什么也没有却装作有,你明明内心空虚却装作充盈丰富,明明很穷困却装作奢华富裕,这里的人是伪君子很难有恒心。所以,一个人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诚实人,才能做一个有恒者。</p><p class="ql-block"> 学习中华文化很多人都容易有乍见之欢,春天播种,春天就急于见到成果,这是违背上天规律的。春天播种,到了秋天才能收获,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才能真正体证中华文化是一种能够改变我们生命状态的伟大的力量。所以诸位问我们自己能否在求道的路上做一个有恒者,做一个君子?</p><p class="ql-block"> 好,我们继续下一章。:</p><p class="ql-block">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 ,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子描述了这样一个理想的人格,说自己明明很有才能,却去问才能不如他的人;自己明明知识丰富,却去问那些比他知识还要少的人;自己明明什么都有,有才能有知识,却像没有一样谦虚;自己满腹学问却像空空如也一样,纵使被别人无理冒犯,也从不去计较。他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曾子口中的这个朋友,很多人都认为指的是颜渊,颜渊就是一个谦逊好学的君子形象。“谦”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而谦卦也是64卦中六爻皆吉的唯一一卦。有了谦字,心中没有傲慢,我们在求学的路上就能够持久不断、久久为功,就能做一个有恒者。</p><p class="ql-block"> 好,继续下一章:</p><p class="ql-block">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p><p class="ql-block"> 这里“叶”应该读作shè 。</p><p class="ql-block"> 叶公是楚国的大夫,他的封地在叶城(也就是河南的歙县)所以叫做叶公。他是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当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因为两人观点不一致,孔子之行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所以孔子很快离开了叶城。叶公就问子路说:“你们先生,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子路不对,就回来告诉孔子。</p><p class="ql-block">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你的老师发奋读书,连吃饭也忘记了,读书读得太快乐了,把一切忧虑全忘记了,连自己年纪老了都忘记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自己描述了自己好学不厌的这个状态,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因为自己好学、肯学。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所以一个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阳明先生也说,“乐是心之本体,常快活便是功夫。”</p><p class="ql-block"> 好,今天的最后一章:</p><p class="ql-block">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记在心中,勤奋学习从不满足,教悔别人从不厌倦,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人能做到这三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那你就有了真学问,这就是真正的求学者从来都是无厌无倦。</p><p class="ql-block">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p><p class="ql-block"> 好了,今天的经典导读就到这里,下面有请一位同学带来她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星星点灯舰队”的张慧娟,来自河北唐山一名退休教师。教了30年书,这些年过得忙碌而充实。可当退休那一天真的到来,心里却空落落的,没有了孩子们的笑声,没有了每天的铃声,我第一次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有人请我回去代课,但我拒绝了,我想换一种活法,做一些自己喜欢又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我常去北河公园散步,看见一群志愿者栽花种草,穿着整齐的红马甲神采奕奕。我问他们怎么加入,他们笑着说:“只要有爱心,愿意奉献就行。”这句话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成了一名志愿者。后来负责组织文艺活动,正是一次文艺汇演让我认识了张小英老师。那场双节晚会结束后她问我:“张老师 ,你喜欢传统文化吗?”我笑着说:“喜欢,一直都很喜欢的。”她说:“那我拉你进一个群,只读《道德经》。”就是这句话带我走进了经典,带我走进了另一段心灵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刚退休时我的生活看似悠闲内心却很乱,几十年的职业习惯还在,甚至带回了家。爱人是公安出身,说话有股命令的口气。我一开口也像老师训学生,儿子常笑我们:妈妈像老师,爸爸像警察,我成了家里的犯人。”</p><p class="ql-block"> 开始学习经典后,我渐渐意识到真正的修养不是管别人,而是先管好自己的心。《道德经》里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以前总想把家人教育成我心中理想的样子,却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学到后来我懂了观人至善的道理,开始尝试看他们的优点。孩子只要进步一点我就表扬,老公哪怕帮我端个水我也真心道谢。没想到我这一变家里的气氛也变了,老公常笑着说:“你这传统文化真没白学,整个人都变了。”我也深深感到家庭的温度其实是由一个人心的柔软度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的30年里,我一直承担多重角色,压力大,睡眠差,后来又要照顾瘫痪的母亲,那些年的疲惫让我身体亮起了红灯。退休后我的血压越来越严重,睡眠也极差,常常靠药物维持,没想到《道德经》竟然治好了我的心病。每天晚上读几章经文或和伙伴们共读,分享心得,心静了,夜也安了。三个月后,我惊喜的发现自己不用药也能睡个整夜。那一刻我真心体会到“心安即是福”的含义。今年9月中旬,我的高血压又犯了,深夜200多的高压。如果换作以前我一定慌了神,手忙脚乱,但那一夜我竟然能安静的让老公拿药来吃,告诉自己没事,一切都会过去。第二天去医院住了6天,调理后血压恢复正常,医生都说我心态好,我笑了笑,其实是经典让我学会了“为而不争”,在任何境遇里都能留一点从容。</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出院后几天噩耗传来,哥哥去世了,那一刻,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但也正是这段时间学习经典的经历,让我对生死有了更深的理解,悲伤难免,但我告诉自己哥哥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我擦干眼泪,继续组织10月7日的传统文化宣传的诵读活动,因为那是更多人需要的温暖。这段时间为了张罗传统文化汇演,我几乎每天忙到凌晨2点,排节目调度,沟通领导、布置舞台,身体虽然疲惫,心却无比充实。那场活动当天阳光明媚,风和气顺,我忽然有种被天意眷顾的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小英老师和我笑着说:“天帮你是因为你心诚。”听完泪流满面!是啊,这一路走来,从迷茫焦虑到平和坚定,不正是经典在潜移默化的塑造我吗?我最大的感触是学经典不能太晚,若能早10年接触经典文化,我会教出更好的孩子,带动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开始邀请身边的人一起学习。儿子、妯娌、侄女、学生、同学、朋友,现在我的学习班已有50多人。儿子常说:“妈妈,如果你和爸爸早这样,我小时候肯定更懂事!”我笑着说:“那就从现在开始补课吧!”</p><p class="ql-block"> 学习经典后我的最大变化是心平气和。以前的我遇事极好强,别人叫我“张总管”,现在我仍管事,但心里不再乱,即使面对高血压、亲人离世、生活压力我也能稳稳当当的应对。我常想《道德经》里的那句话真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大概就是我如今的心境吧?!</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不再是站在舞台上教英语的老师,而是一名在人生课堂上学习的学生,我找到了第二个家,也重新找回了我那个热爱生活、心平如水的自己。当我静下心读经典时,我常常想起母亲拄着双拐仍要帮助别人干活的背影,她没读过经典,却用一生诠释了“善”的意义。而我如今也终于明白,经典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口头,而是在生活的点滴里,让心更柔软,让人更平和,让世界更温暖!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好,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此,谢谢各位的静听!明天我们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