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刘老更</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43252454</b></p><p class="ql-block"><b>图片:网络公开资源</b></p> <p class="ql-block"><b>退休后,我常坐在窗前藤椅上看书。近日重读《四世同堂》,字里北平胡同的战火,勾起父亲在海南岛抗战的往事。</b></p><p class="ql-block"><b>年轻时初读只当故事,印象模糊。如今趁孙子上学后的清静再读,指尖划过铅字,北京胡同里的悲欢如窗台上的绿萝,在记忆里发了新叶,咂摸出从前没有的沉厚。</b></p><p class="ql-block"><b>重品时,祁家的挣扎、钱默吟的硬骨,与父亲拒做日伪文书、冒死筹粮的经历重叠。战火中的坚守与血泪,在文字与记忆交织中,酿出别样的厚重。</b></p> <p class="ql-block"><b>《四世同堂》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道尽了抗战时期北平人的苦难。祁家一心想守着四合院过安稳日子,却被日军搅得鸡犬不宁;钱默吟本是个养花种草的文人,最终被逼成了有硬骨头的反抗者。冠家为了苟活,甘愿做日本人的走狗。</b></p><p class="ql-block"><b>书中小羊圈胡同的街坊们在沦陷区的挣扎,让我一次次想起父亲那辈人的经历。那些被战火熏黑的日子,原来和《四世同堂》里的故事,有着同样的温度与重量。读着读着,书里的这些人、这些事,便与父亲的往事渐渐重叠在了一起。</b></p> <p class="ql-block"><b>父亲的故事,始于战火蔓延至海南岛之时。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略者侵占海南岛,学校停办,曾在嘉积师范读书的父亲返乡务农,担任龙头小学校董。安稳日子没过几天,日军便常下乡抓劳役,因父亲受过正规教育,鬼子逼他做文书,他宁死不从,就此成了日军的眼中钉。那时,国民党也常来抓壮丁,身为独子的父亲,只能跟着爷爷东躲西藏。一次,国民党没抓到父亲,竟将七岁的大哥掳走,万幸带队头目是开明的本地人,斥责手下不该抓小孩,大哥才得以放回。如今想起,仍觉后怕——那个年代,孩子的命轻如草芥。</b></p><p class="ql-block"><b>1944年,父亲被推上甲长之位,成了他最遭罪的开端。乡公所要在村里选国民党甲长,全村仅七位识字者,父亲便是其一。这职位分明是火坑:日军要赋役,国民党要粮银,共产党游击队也需粮银与情报,夹在中间形同等死。七个人谁都不愿接手,最终以抓阄定夺。或许是长辈暗中安排,或许是运气太差,辈分最小的父亲偏偏抓到“甲”字,这苦差事终究落在他肩上。</b></p><p class="ql-block"><b>此后,父亲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白天应付日军与国民党,夜里要悄悄接待游击队联络人。收集来的粮银,需分三份:日军与国民党各占三成半,剩下三成给游击队。可粮银总是不足,日军与国民党怀疑他私吞,没少找他麻烦。有一次,汉奸举报父亲通共,日军当即抄家、抢家具、烧房子,还将他抓到兵营严刑拷打40军棍,接着灌辣椒水、然后用扁担压肚子,反复折磨三天。爷爷四处借钱求情,跪着给鬼子磕头,才将奄奄一息的父亲抬回家,抢救数日才捡回性命。</b></p><p class="ql-block"><b>重读《四世同堂》,见钱默吟被鬼子折磨的段落,总会想起父亲身上的伤疤。钱默吟家破人亡后,从懦弱文人变为秘密战士,父亲何尝不是如此?他对日军的恨刻入骨髓,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而对共产党,他始终念着,总说当年帮游击队是本分,那些为国家拼命的人,不能让他们挨饿。</b></p><p class="ql-block"><b>书里祁老太爷总想囤粮守家,可战火中哪有真正的家?父亲与爷爷当年拼命想守住的小家,终究被鬼子烧得一干二净。冠晓荷般的汉奸为苟活卖祖求荣,父亲却宁死不当鬼子文书,即便被折磨得只剩一口气,也未曾松口。这大抵就是老舍想讲的:乱世最见人心,有人骨头软,有人骨头比石头还硬。</b></p><p class="ql-block"><b>合上书本,我沉浸在片刻的沉思中,任思绪缓缓沉淀。年轻时读不懂书里的沉重,如今再读,看祁家、钱家的遭遇,才明白那些年的苦难从不是故事。父亲那辈人大多没读过书,不懂多少大道理,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守着底线——不做亡国奴,不背叛祖宗。正如《四世同堂》所写,战争会带走很多东西,但总有些事物烧不掉、打不碎,搬不走,那是中国人的骨头,是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b></p> <p class="ql-block"><b>窗外的阳光渐渐斜了,书里的字好像活了过来,和父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原来好的书从不是凭空编造,而是把千万个父亲这样的普通人,放进了历史的洪流里。再读《四世同堂》,读的不仅是北平胡同的悲欢,更是自家的家史,是整个民族在战火里不屈的挣扎与坚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