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群友在群主开心果的组织下走进留园并邀请赵老师为兄弟姐妹们拍照留念👍👍👍

王姐

<p class="ql-block">沈阳的秋意正浓时,我们一群老友相约南下,踏进了苏州的留园。脚步刚落石板路,风里便裹着江南的湿润与静谧。赵老师肩挎相机,一路走走停停,快门轻响,像在用镜头写诗。他说:“一帧一画皆成景。”可我知道,他拍下的不只是亭台楼阁、碧水回廊,更是我们这群北方人闯入江南画卷时,那一声声笑语惊起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园中池塘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几位姐妹坐在池边的青石上,草帽压着微卷的发,红衣映水,黑裙衬绿。她们不说话时,像一幅工笔画;一开口笑,整片园林都活了。赵老师蹲在斜角处,咔嚓一声,把这份宁静与欢愉都封进了光影里。我站在稍远的回廊下看着,忽然觉得,这哪里是我们在游园?分明是园子因我们而苏醒。</p> <p class="ql-block">假山旁,绿植掩映,几位姐妹手臂相挽,站成一排。粉外套、黄上衣、红内搭,像春天提前打翻了调色盘。她们摆着俏皮的姿势,有人比心,有人歪头,赵老师连按几下快门,笑着说:“你们这是要把北国的热情种进江南的土里啊。”话音未落,笑声又起,惊飞了檐角一只小雀。</p> <p class="ql-block">木桥横跨池面,藤蔓垂落如帘。我们三人并肩而立,脚下是浮萍点点,身后是飞檐翘角。穿红戴彩的我们,倒影在水中轻轻晃动,像三朵不肯安分的花。赵老师站在桥头取景,一边调整角度一边念叨:“这桥叫‘曲径通幽’,你们一站,倒成了‘热闹出深巷’。”我们都笑弯了腰,水里的影子也跟着颤。</p> <p class="ql-block">石桥上人影渐多,我们一群人挤在栏杆边,背景是白墙黑瓦、飞檐斗拱。有人举包,有人挥手,有人偷偷对镜头比耶。赵老师退后几步,差点撞上一位游客,连忙道歉,对方却笑着说:“拍得真好,一家人出来玩吧?”我们相视一笑——虽非血亲,却因一次次同行,早成了彼此牵挂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古木参天。我拿着手机边走边拍,却见赵老师早已架好三脚架,对着一座凉亭调着光圈。他说:“你看这光影,斜斜地打在墙上,像不像老电影的开场?”我顺着他的镜头望去,那一刻,风停了,人静了,连时间都慢了下来。我们不是在拍照,是在收藏光阴。</p> <p class="ql-block">亭子里,石栏微凉,我们随意坐着,有人嗑瓜子,有人聊家常。赵老师却不歇,对着远处的假山一阵连拍。我问他:“这石头有啥好拍的?”他回:“你看那缝隙里的藤,那影子里的人,都是故事。”我忽然明白,他拍的从来不是景,而是景里的人,是人与景相逢时那一瞬的动心。</p> <p class="ql-block">凉亭背后,小路通幽,树影斑驳。三位姐妹并肩走着,红外套、蓝手提包、米色大衣,在绿意中格外醒目。她们边走边聊,笑声洒了一路。赵老师悄悄跟在后面,抓拍下那不经意的回眸与抬手。后来照片洗出来,那瞬间的自然与生动,连她们自己都惊叹:“原来我们走路的样子,也能这么好看。”</p> <p class="ql-block">水边有荷,叶浮如盖。我们站在亭台边缘,看池中锦鲤游弋,远处小舟轻荡。赵老师说:“江南是水墨,你们是重彩。”我们笑他文绉绉,可心里都懂——正是这一身北地的热烈,撞上了南国的婉约,才有了此刻的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池畔石阶上,我们又一次站定。红衣、黑裙、米外套,像三原色调和出的和谐。身后亭角飞翘,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却仿佛隔着一层薄纱。赵老师按下快门的刹那,一阵风过,吹乱了发丝,也吹皱了水面。可照片定格的,却是我们最安稳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古建门前,灯笼高挂,木门雕花精致。两位姐妹手牵着手,围巾随风轻扬,帽檐下笑意盈盈。赵老师半蹲着,从低角度仰拍,把她们的笑容和屋檐的弧线框在同一个画面里。他说:“这叫‘仰之弥高,行之愈亲’。”我们都笑他又掉书袋,可那张照片,后来成了群相册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亭台楼阁间,池水如练。四位姐妹站在石桥旁,包袋颜色各异,衣着风格不同,却都透着一股子自在劲儿。赵老师说:“你们站这儿,不像游客,倒像这园子养出来的。”一句话,说得我们心头一暖。或许,真正在旅行的,不是脚下的路,而是心是否找到了归属。</p> <p class="ql-block">亭下歇脚,池水清浅。我们坐在石栏上,脱了外套搭在肩头,聊着谁家孩子升学,谁又刚学会做苏式糕点。赵老师不拍了,也坐下来喝茶。可我知道,他心里早已把这一幕存了档——无需快门,有些画面,本就刻在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亭廊深处,栏杆如画框。四位姐妹站成一排,笑容灿烂。她们身后是雕花窗棂,眼前是绿意无边。赵老师连拍数张,说:“这张留园,因你们而生动。”我站在他身后,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忽然觉得,所谓“同游”,不只是同行一程山水,更是共享一段光影,共写一篇无需落笔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石桥边,水波不兴。四位姐妹静静站着,蓝袋灰包,红衣黑裙,倒影在水中清晰如画。赵老师轻声说:“别动,这光,就这一刻最好。”我们屏息凝神,仿佛整个园林都在等待那一声轻响。快门落下,光与影、人与景,终于在刹那间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亭台深处,池水映天。我们又一次合影,背景是飞檐与绿树,眼前是彼此熟悉的笑脸。赵老师收起相机,笑着说:“今天拍的,够我回味一整年。”我们围上去看照片,一张张翻过,像翻着一本正在成形的相册,也翻着属于我们的、南下江南的温柔时光。</p> <p class="ql-block">亭中长椅,绿荫如盖。六位姐妹并肩而坐,帽子、墨镜、花围巾,像一群不愿长大的孩子。赵老师站在亭外拍照,我们挥手喊他进来,他却摆手:“我在外面,才能把你们都装进去。”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他不是旁观者,而是用镜头守护这段情谊的人。</p> <p class="ql-block">长廊幽深,木香浮动。两位姐妹并肩而立,一个提蓝包,一个穿白鞋,一个穿传统红衣,一个着现代风衣。赵老师说:“你们站在这儿,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我们相视一笑——或许,旅行最美的意义,就是让不同时空的自己,在某一刻,温柔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