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古称“夔”)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库区腹地。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城之一,“战国”(东周)时的“秦”国于公元前314年(秦更元十一年)由秦惠(文)王设置‘鱼复县’,至今有2300多年的建制史,也是历代郡、州、路、府治所之地。<br>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最终定名为‘奉节’。<br> 上面这张照片由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拍摄。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治所从“白帝山”下迁瀼水(梅溪河)西岸,先是“环立木栅”为城;明成化十年(1474年)才始建砖城,设有五门,也就是照片的位置。“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清朝后期补修城墙,“大南门”改名“依斗门”,就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 因三峡水库蓄水,按照“原规模、原形制、原工艺、原物料”的要求,它在2002至2004年整体迁(复)建至现在宝塔坪位置。 原址保护的“耀奎塔”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楹联写道:“万丈文光环六邑,千条瑞气溢三巴。”横批:“直上青云”。 下面照片是蓄水前的县城,由民营“诗城博物馆”馆长赵贵林拍摄,它记录了奉节县12.8万移民搬迁的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三峡大坝于1994年开工,2006年竣工,历时12年。库区移民从1995年启动,2009年结束,历时14年。2004年8月28日,最后一批三峡库区外迁安置移民,自“奉节”抵达浮梁县(江西)。 库区的安置(后靠和搬迁),则包括2002年建成的新县城。 夔州博物馆中灵现的“宋三彩朱雀俑”也见高峡出平湖了。 西汉末年,占据蜀地的‘公孙述’山上筑“子阳城”,城中一井白雾升腾,宛如白龙,故自号“白帝”,山和城均由此而改名。“东汉”建武元年(25年),他在“益州(成都)”称帝,国号“成家”。 这里北面靠山(蓄水成岛),南临长江,地处瞿塘峡西入口,易守难攻。随着历代加建,形成“城套城、城压城”的防御堡垒。 他兵败死后,当地人立像建“白帝庙”,大门则是清代。“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孙吴”大败退守“白帝城”。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外的“永安宫”(唐代已荡然无存)托孤于诸葛亮。故址早淹没于水下,此为现代重建。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诗中写道:“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庙内雕塑(托孤堂)制作于 1984年。 唐代以前,庙内增建祭祀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堂。明朝以后,只剩“蜀汉”人像了。清同治十年(1871年),知县吕辉重修该庙。 庙内主要建筑“明良殿”重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并取意于“明君良臣”,内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塑像。<br> 秀美的景色和深远的内涵,使“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历代有近千名文人,著名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亲临“白帝城”,游“夔门”,留下上万首诗篇,因为“白帝城”,“奉节”又有“诗城”之美誉。<br> 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途中行至“白帝城”遇赦,告别之时写下“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这首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愉悦心情,江山的壮丽和行舟的流畅,写得“惊风雨而泣鬼神。”<br>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大历二年(767年),55岁杜甫在夔州流寓他乡,生活依然困苦,身体非常不好,百感交集中写下这首《登高》。<br> 夔门两根“锁江铁柱”是守将徐宗武为防止“元军”顺流而下,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元至元元年)在“白帝城”东的峡口江边之石盘上设置的,并配有七根拦江铁链。“夏秋水没,冬春复见。”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元军”夺取了“重庆”,依然顺流攻占“夔州”,铁链未能完成“锁江”的使命。“世代兴亡事有由,将军远镇古梁州。堪嗟铁锁依然在,不锁瞿唐峡口头。”<br> 1997年涨水期间,这两根铁柱被行驶的轮船撞断。人们发现了它们的上半部分,修复后,移建于正对“夔门”的一块岩石上。<br> 1996年建成的“赤甲楼”地处古炮台遗址,可观赏“夔门”雄姿。“白帝城边春草生,黄牛峡里水波清。追思昭烈千年事,常使英雄气不平。”这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br> <br><br>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12点39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