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五十日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陈家湾纪事(二)</p> <p class="ql-block">  母校对我的体恤。</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南充,在那里待了五十余天。</p><p class="ql-block"> 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于1978年3月中旬进入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p><p class="ql-block"> 1968年末至1973年末,我在四川省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今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天马村四组)当过知识青年,跨越六个年头,实有整整五年。不过那时候知青还不算工龄。</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涯结束后,我于1973年10月31日上了中专。1975年8月我中专毕业。之后,我在南川县鸣玉中学校当了教师,月薪 38.5元,每个月另有副食补贴 5元,一个月共有 收入43.5元。我下乡当知青才一年,母亲就去世了。我有许多的弟弟妹妹。工作后,我每个月能够给家里 15元钱。尽管如此,我的生活还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考上大学后,一则以喜,这是人生的转折;一则以忧,我没有工资了。当时的规定,上大学前工龄满五年才能够带薪学习。大学四年,我只在第一个寒假,即1979年初回过家。其余的寒暑假我都不回家。</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我们几个书写工整的学生为老师们誊抄稿子,每页 3分钱。我星期天才做这样的事情。我一天可以誊抄 10页,可以获得 3毛钱。假期里,我尽可能在学校里打工。大学里,基建不断,只要不怕费力,有的是活路干。</p><p class="ql-block"> 重师外语系的领导体恤我,不时给我找一些事情做。比如,教师生病在西南医院住院,派我去送饭,一次可获得 2毛钱。教师出差,派我去江北机场、菜园坝火车站、朝天门码头接人,一次可获得 2毛钱。开学前夕,去解放碑新华书店购买并运回教材。由于此事既麻烦又费力,故而按照教师出差处理,我一次可获得1.2元。</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些挣钱的机会都是临时性的。后来,系领导给了我一个固定的挣钱机会,即看守电教室的近百台录音机和其他设备,并在每天下午四至六点钟、晚上七点半至九点半钟,开启和关闭电教室的门,并且打扫那里的清洁卫生。为此,系里用层板在楼梯的转角处隔出了一间小屋子,供我和任文德同学居住。我们看守电教室,每个月可以固定得到 6元钱!任文德同学是射洪人,我从他那里了解到陈子昂读书台。不过,祖国的建设事业,发展得很快。体积庞大的台式录音机很快就淘汰了,代之以小巧的卡式录音机(俗称砖头),学生可以借去长期使用。这样一来,每个月 6元钱的固定收入,仅仅维持了一年,之后就再也没有了。我和任文德同学搬回原来的学生宿舍去住。</p> <p class="ql-block">重庆师范大学校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奔赴南充印刷厂。</p><p class="ql-block"> 大三那年暑假,即1980年的夏天,重师外语系安排我出了一趟美差。何桂金副教授编著的三卷本《英语实用语法》在南充印刷厂排印。领导上安排副教授何桂金老师、系办公室主任徐老师,以及我一行三人,前往南充负责校对。那时候,全国各地的印刷厂还处于 “铅与火” 的时代,采用的工艺还是活字印刷术。工人们要拣选字丁,横条排版,打造纸型,铸造模版,精修印版等,故而校对的任务远比现在的电脑排版、激光打印,来得复杂细致得多。</p><p class="ql-block"> 七月初,学期考试结束,我们就出发。这是系里的大事。我们要保证完成好。系里给我讲了,住宿不要钱,吃饭不要钱,每天还有出差补助 1.2元!我的待遇,与何副教授、徐主任完全相同。系里把我当成正式教师对待,给予高度信任。我好高兴!</p><p class="ql-block"> 7月9号,我们乘坐长途客车前往南充。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重庆到南充两百五十多公里,汽车要行驶半天多。我们早饭后出发,到南充时已经是接近晚饭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们的心情都特别好。汽车在飞驰,公路两旁的房舍和树木迅速退去。万里江山,美丽如画。</p> <p class="ql-block">  住在莲池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办公室主任徐老师是军转干部,侦查连长出身,办事效率极高。原来,他早就联系好了住处。我们三人入住莲池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莲池招待所!这是西南局书记李井泉常住的地方!李井泉经常在南充蹲点。他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冬水田万岁!” 这句口号就是他在南充蹲点时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南充莲池招待所,不仅住宿条件好,而且伙食好,主食不限量,早餐有牛奶,午餐和晚餐都有肉食。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规格了。晚饭后,大家还可以在门厅里看电视。那时候,毕竟电视还远没有普及呢。</p> <p class="ql-block">  激越的广播歌声。</p><p class="ql-block"> 南充,虽然只是地区所在城市,但是其地位远比一般的地级市要高。这是因为,解放初期有川北行署的建制。 川北行署区是1950年至1952年中国西南地区设立的省级行政区,隶属中共中央西南局,行署驻地为南充市,辖1个县级市(南充市)及南充、达县、遂宁、剑阁4个专区,共36个县级行政单位。1952年9月与川东、川南、川西行署区合并成立四川省。该行政区设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原为四川省北部区域。1950年2月胡耀邦任中共川北区委书记兼行署主任,主持建立政权并开展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等工作。由此而观之,南充曾经是省会。</p><p class="ql-block"> 当时,南充正处于修建升钟水库的初期。为了激励人们的干劲,街头的广播喇叭经常播放电影《柳宝的故事》之插曲:</p><p class="ql-block"> 九九那个艳阳天呐哎嗨哟,</p><p class="ql-block"> 十八岁的哥哥要把那军来参。</p><p class="ql-block"> 风车呀风车吱呀呀地转呐,</p><p class="ql-block"> 蚕豆花儿香呐麦苗儿鲜!</p><p class="ql-block"> 那歌声真是激越,一阵又一阵,唱得人们心潮澎湃。升钟水库是嘉陵江支流西河中游上的一座大型水库,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升钟镇。升钟水库的修建,不断升级,不断扩展,历经了数十年。2000年,升钟水库一期工程竣工。</p> <p class="ql-block">  宝塔上的胡椒树。</p><p class="ql-block"> 南充是一座位于嘉陵江畔的城市。嘉陵江流到南充市区后,江面变得宽阔,两岸风景秀丽。在嘉陵江畔有一座高高矗立着白塔,塔顶上有一株胡椒树。那或许是某只鸟儿带来的种子所生吧。何老师、徐主任和我,晚饭后常去嘉陵江边散步。我们看见有人在地上寻觅什么。原来,那些人在寻觅掉落在地上的胡椒。倒不是胡椒有多么宝贵,而是人们认为,捡到宝塔上掉落下来的胡椒乃是一种祥瑞。</p> <p class="ql-block">  果城处处豆浆香。</p><p class="ql-block"> 南充水果特别多,故而南充又称为果城。在南充市内,有一座公园叫做果城公园。</p><p class="ql-block"> 南充地势平坦,有小成都之称。南充人和成都人一样,都喜欢骑自行车。南充的女性,喜欢穿长裙,走路慢悠悠的,颇似成都人。南充人的口音类似于成都话。他们口中的 a,带有明显的类似于英语梅花音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然而,南充还有一道更大的特色,那就是满城里到处都在卖豆浆,有碗装的,有杯装的,还有瓶装的。豆浆富含蛋白质。豆浆中的蛋白质是容易为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质。喜欢喝豆浆,这是南充人自古而来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畔南充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至今犹忆李庆平。</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南充最好的宾馆莲池招待所。那年暑假在莲池招待所住宿的还有另外一拨人,她们是一群女性:西南师范学院(后来叫做西南师范大学,现在叫做西南大学)化学系的一位女副教授和五名女工农兵学员。那时候,还没有恢复评职称,副教授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啦。那时候,大学里还有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他们正奋发努力,参与新时代的长征,攀登科学的高峰。我问了那位副教授,何故来南充。她告诉我。她们之所以来南充,是为了调查土壤的成分。四川出产的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低,突出的表现是做出来的面包容易掉渣。她们的工作,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在五名女生中,有一个名叫李庆平。她来自万县(今重庆万州区)。她面色白皙,或许有些贫血。她总是穿一身阴丹士林蓝的衣裙。这更显得她面色白皙。我们经常交谈,很是投缘。按照当时的政策,工农兵学员是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她告诉我,她很快就要毕业了。毕业后,她大概率是去四川省万县第二中学校工作。万二中,我知道,那是整个万县地区最好的中学。我为她高兴。</p><p class="ql-block">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涪陵师范学院,今长江师范学院)任教。我曾经多方打听过李庆平。可是,始终没有她的任何讯息。不过,我至今记得李庆平。</p><p class="ql-block"> 她,瘦瘦的,穿一身阴丹士林蓝的衣裙,面色白皙,说话慢条斯理,轻言细语,很有上进心。</p><p class="ql-block"> 愿她生活美好!</p> <p class="ql-block">重庆师范大学一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押车凯旋陈家湾。</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最后一周,何桂金老师返回重庆师院了,他要准备新学期的课程。徐主任也返回重庆师院了。新的学期就要开学了,办公室主任,工作十分忙碌。</p><p class="ql-block"> 徐主任临行前,安排好了返回的卡车。他交代了我一切的注意事项。徐主任授权我处理印刷厂的一切事情。</p><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31日一大早,我就指挥工人们装车。崭新的带有油墨气息的一捆捆《英语实用语法》三卷本,装满了整整一卡车。</p><p class="ql-block"> 出发!我吩咐司机。</p><p class="ql-block"> 一辆崭新的解放牌卡车飞驰在南充至重庆的公路上。</p><p class="ql-block"> 嘟嘟——!下午三点多钟,我押车回到了重庆师范学院外语系大楼前。</p><p class="ql-block"> 许多在场的同学纷纷前来搬书。好几位老师也来帮忙。</p><p class="ql-block"> 徐主任朝车挥手。</p><p class="ql-block"> 我从驾驶室钻出来,像个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