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延安

九九艳阳天

<p class="ql-block">摄影:落清秋、帽子、九九艳阳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九九艳阳天</p> 红色旅游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2日我们一行四人,从江苏的连云港乘高铁来陕西的延安、壶口瀑布、西安旅游。</p> <p class="ql-block">这次旅游是意义非凡的行程,我们这一辈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50、60后,对老一辈有很高信仰和崇拜!</p> <p class="ql-block">来延安旅游的核心意义,是在真实的历史场景里读懂“初心” ,触摸中国革命最坚韧的那段岁月,而非单纯的风景打卡。</p> <p class="ql-block">她的意义更具体体现在两点:</p> <p class="ql-block">1.历史层面:这里是长征的终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指挥中枢,走进窑洞、纪念馆,能直观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让书本里的革命历史变得可感可触。</p> <p class="ql-block">2.精神层面:不同于其他旅游城市,延安的核心是“精神共鸣”,能让人暂时脱离浮躁,体会当年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定理想的力量,这种感受具有独特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抵达延安已是傍晚,夜色如薄纱般笼罩着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城市。我们入住的酒店房间温馨而安静,窗外隐约可见城市灯火,像星星落在了山间。洁白的床单铺得整整齐齐,行李轻轻放下,旅途的疲惫也随着窗帘半掩的柔光悄然退去。有人站在床边轻声笑着,有人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第一夜的安顿。那一刻,没有喧嚣,只有四颗因期待而微微颤动的心——明天,我们将真正走进那段只在课本里读过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那一晚,我们围在窗前聊了很久。黄色的外套、红色的帽子,像是我们这代人骨子里的底色,热烈而沉着。两位美女穿着漂亮的外套,站在床前合影,笑容里藏着一种久违的纯粹。这不只是旅行的开始,更像是一场奔赴信仰的仪式。灯光柔和,映在脸上,仿佛也照亮了记忆深处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画面——父辈讲过的延安,课本里读过的南泥湾,还有那首“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的旋律,在这一刻忽然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第一晚入住西安城,宾馆条件很好,客人入住有回家的感觉,很舒适很温馨!感恩我国的旅游行业的服务精神很到位!</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7:30上车赶路,路上叶导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小红帽,象征着这次我们是红色旅游,走进红色旅游圣地延安!</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走进“陕北军食府”,红灯笼高挂,旗帜飘扬,人群熙攘,笑声不断。一位同伴站在门前,左手轻抬指向那古朴的门楼,脸上漾着孩子般的笑意。这里曾是战士们吃饭的地方,如今飘出的不再是粗粮的香气,却是历史的回响。我们在这里吃了一顿小米饭、南瓜汤,简单却格外踏实。有人说:“这味道,和小时候家里的一样。”一句话,让所有人沉默了几秒——原来,我们追寻的不只是历史,更是那份久违的朴素与真诚。</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老区美食入口”,石砌的拱门沉稳厚重,五角星在门顶静静闪耀。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旁绿树成荫,仿佛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我们一步步走着,脚步不自觉地放轻,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记忆。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庄严,让人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背脊。</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也没忘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领队导游叶春强,对我们很和气为游客服务周到,讲解生动形象,为我们这次红色旅游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精神食粮!谢谢你叶春强导游!</p> <p class="ql-block">枣园革命旧址,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的驻地,被称为“延安中南海”。走进园区,松柏苍翠,窑洞错落,仿佛还能看见毛泽东在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静静立在中央,那场决定重庆谈判方针的会议,就在这里悄然定下。我们站在门外,仿佛听见了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我们一路走,一路看。在纪念馆里,看到那些泛黄的手稿、锈迹斑斑的枪械,有人悄悄抹了眼角。在南泥湾,望着稻田与九龙泉,我们终于懂了什么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p> <p class="ql-block">小路铺着石砖,两旁绿树成荫,木质围栏外是层层叠叠的山影。我们走得很慢,像是怕错过什么。有人说:“当年他们也是这样走着,想着国家的未来。”一句话,让整个队伍安静下来。秋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历史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枣园里的风景优雅温馨很美,现在已经是秋色满园,路两边的银杏树上金黄的叶子很美,好多游人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林荫道上,金黄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打着旋儿,落在肩头、鞋尖,像是时光撒下的信笺。我们并肩走着,红衣黄衣,红帽映着秋光,恍惚间回到了年轻时的模样。一个低头翻着手机里的老照片,一个笑着看她,眼神温柔。我们没说话,但那种默契,早已刻进了岁月的纹理里。在这片曾点燃理想的土地上,我们不仅找回了记忆,也重新确认了彼此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着“枣园”的巨石静静伫立,一位同伴伸手轻抚,红帽黄衣,在秋阳下格外醒目。她没说话,只是微微笑着,像在与一段时光对话。石阶蜿蜒,通向半山腰的毛泽东旧居——五孔窑洞,朴素得让人心颤。会客室、办公室、寝室,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谁能想到,一篇篇影响中国命运的文章,就诞生在这黄土坡上的小屋里?</p> <p class="ql-block">一条铺满落叶的小径延伸向前,两旁的树冠交织成金色的穹顶。我们踩着脆响的叶子缓缓前行,身边是来来往往的游人,有年轻人举着相机追逐光影,也有像我们这样的中年人,走得缓慢而专注。有人弯腰拾起一片完整的银杏叶,笑着说:“带回去夹在书里,以后翻到,就能想起今天。”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叶子,都不只是秋天的馈赠,更像是历史轻轻递来的一枚书签。</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旧居前,一群人围站着,有人拿着手机拍照,有人默默凝视那扇拱形的窗。窗内早已没有陈设,可我们却仿佛看见了那盏彻夜不熄的油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旧居一一走过,每一处都简陋得令人动容。没有奢华,没有享受,只有信念在支撑着一切。</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当年在枣园办公的地方,我们在桌前坐一坐,感受当年伟人在这简简单单的办公室里为国为民打江山的操劳!</p> <p class="ql-block">室内,一张老式电话静静摆在桌上,墙上挂着黑白照片,记录着书写与思考的瞬间。有人坐在桌旁,微笑望着那部电话,仿佛在想象当年一个决定是如何从这里传向全国。这间屋子很小,却曾装下整个中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一块标牌静静立在树影下:“周恩来旧居”。红五星在牌顶闪耀,文字记录着他在这里的点滴。我们站在那儿,久久未语。那个鞠躬尽瘁的身影,仿佛就藏在那扇老窗后,仍在伏案工作。</p> <p class="ql-block">往前是毛泽东旧居,位于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窑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边起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等。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组织起来》《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28篇重要著作,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28篇。</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门口,红底金字的牌子格外醒目。有人站在门前挥手,红衣紫裤,笑容灿烂。那一刻,庄重与喜悦奇妙地交融——我们不是在参观遗迹,而是在与伟人对话,在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人站在“毛泽东旧居 1943.10-1945.12”的牌子前,红帽墨镜,手握一枚小小的红色纪念章。他没有进屋,只是静静站着,像在完成一场久别的重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这一代人来延安,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找回一种精神,一种在喧嚣世界里快要遗失的坚定。</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在毛主席旧居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伟人的旧居,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1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南关交际处成立,1955年迁至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并改现名,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2006年10月动工建新馆,2009年8月28日新馆全面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场馆概况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占地面积238亩,主体建筑面积29853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10677平方米。现拥有馆藏文物3.6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列展览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基本陈列《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采用“编年体+专题”的方式,展出2021件(组)珍贵文物、900余张照片,运用40余项科技多媒体展示等,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场馆荣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荣获“全国十大精品展览特别奖”等多项荣誉。</p> <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上的延安,曾是革命的灯塔,而延安精神,便是灯塔中永不熄灭的火种,跨越时空,至今仍照亮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延安,没有精良装备,没有丰裕物资,却有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南泥湾的荒坡被开垦成良田,土窑洞的油灯下诞生出指引方向的理论,战士与百姓同吃同住,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凝聚起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硝烟早已散尽,但延安精神从未过时。它是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时,那份不服输的执着;是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时,那份为群众办实事的坚守;也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困境时,那份脚踏实地、奋勇向前的勇气。这份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闯关夺隘的底气,永远在时代浪潮中,绽放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 宝塔凌霄立陕巅,风传号角引征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 山托宝塔镇黄塬,一盏灯明照百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 宝塔巍峨沐烽烟,敢凭风骨导云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 黄坡孕塔势擎天,曾引星火遍宇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 宝塔凝霜仍耸然,初心作炬指征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 山拥宝塔入云端,犹见红旗映旧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7. 宝塔无言立岭间,却传薪火照人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8. 风拂宝塔动晴岚,曾引英雄破万难</span></p> <p class="ql-block">一、入党誓词(现行标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内容为:</p><p class="ql-block">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入党宣誓核心要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主体与场合:由基层党委或党支部(党总支)组织,预备党员为宣誓主体,一般安排在党的重大节日、纪念日或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举行 。</p><p class="ql-block">2. 仪式规范:宣誓人需面向党旗,列队站好,举起右手握拳过肩;领誓人通常为党组织负责人,逐句领读誓词,宣誓人齐声跟读,最后依次报出自己的姓名 。</p><p class="ql-block">3. 重要细节:预备党员宣誓前暂不佩戴党徽,宣誓后授予;仪式需保持庄严肃穆,宣誓人应声音洪亮、态度认真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入党誓词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入党誓词随党的发展不断调整,核心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要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红军时期:强调“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新增“做群众的模范、对党有信心”等内容 。</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突出“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为新民主主义奋斗” 。</p><p class="ql-block">- 1982年至今:党的十二大首次将誓词写入党章,形成现行版本并沿用至今 。</p> <p class="ql-block">七律·游延安革命圣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访延河忆旧程,土窑灯火照征程。</p><p class="ql-block">枣园曾聚筹谋智,宝塔长凝奋进情。</p><p class="ql-block">小米粥香滋岁月,纺车声里织黎明。</p><p class="ql-block">而今再沐红旗色,犹感初心重万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游延安革命圣地有感(短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延河岸边,望着远处巍峨的宝塔山,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土窑洞里,曾点亮过指引中国前行的灯火,枣园的树影间,仿佛还能听见先辈们探讨救国之路的低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没有精致的陈设,只有简陋的桌椅、转动的纺车;没有丰足的物资,小米粥、南瓜汤却滋养出坚韧的信念。当年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用热血与智慧开辟出革命新路,这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时,夕阳洒在红旗上,忽然懂得:延安不仅是一处圣地,更是一座精神灯塔,时刻提醒我们,不忘来路,方能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七律·游延安革命圣地(增杨家岭、南泥湾细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访延河忆旧程,土窑灯火照征程。</p><p class="ql-block">枣园曾聚筹谋智,宝塔长凝奋进情。</p><p class="ql-block">岭上谈兵明国是,湾中垦土见躬行。</p><p class="ql-block">小米粥香滋岁月,犹怀初心重万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游延安革命圣地有感(含杨家岭、南泥湾细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延河岸边望宝塔山,敬意瞬间漫上心头。先到杨家岭,那几孔普通土窑,曾见证先辈们围坐探讨,一笔一划勾勒出新中国的蓝图,墙上的旧标语仍透着滚烫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转至南泥湾,眼前的良田早已不见当年荒坡模样,仿佛能看见军民携手挥锄、开荒种田的身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再是文字,而是看得见的奋斗印记。枣园的树、转动的纺车、温热的小米粥,都在诉说着艰苦却滚烫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时红旗猎猎,才更懂延安精神从不是传说,而是刻在每一处旧址里的初心,提醒我们不忘来路,向阳而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延安精神——延安参观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入延安这片红色土地,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每一处旧址都藏着震撼人心的故事,让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最真切、最深刻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枣园、杨家岭,土窑洞、木桌椅、煤油灯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简陋的居所,竟是当年党中央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心脏”。毛泽东同志在窑洞里写下《实践论》《矛盾论》,周恩来同志睡在土炕上谋划革命大局,老一辈革命家们衣着朴素、饮食简单,却始终怀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在艰苦环境中运筹帷幄、攻坚克难。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具象的场景、可触的感动,让我明白如今的和平与幸福,是先辈们用清贫与坚守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实物,串联起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欢呼,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军民携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从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到老百姓推着小车支援前线、送子参军——“军民鱼水情”在这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百姓把粮食留给战士、战士为百姓守护家园的双向奔赴。看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标语,我忽然懂得,延安精神不仅是先辈的精神遗产,更藏着面对困境的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艰苦奋斗”的底色不能丢,“心系人民”的初心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延安时,夕阳洒在延河桥上,心中满是沉甸甸的收获与敬意。此次参观,不是一次简单的“打卡”,而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初心的回望。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必再面对枪林弹雨与饥寒交迫,但延安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在工作中,以“自力更生”的闯劲克服难题;在生活中,以“艰苦奋斗”的作风拒绝浪费;在成长中,以“心系他人”的情怀承担责任。这份红色记忆,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道路上,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24日早上7:30我们从宾馆上车出发去黄河的壶口瀑布景区。</p><p class="ql-block">十月金秋,天气渐渐转冷了!一路上观窗外,仍然是秋天的风景,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柿子树上的小柿子象一盏盏小的红灯笼挂在枝条上,稻田里的成熟的金灿灿稻穗即将收割,好一幅秋天丰收的风景实况!</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的黄河峡谷中,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基本概况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旅游区规划总面积11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34.3平方公里。黄河奔流至壶口,上游水面在不足500米的距离内,从300米宽压缩成20-30米,之后从20多米的陡崖以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落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有“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八大奇观。如“壶底生烟”,春秋两季,流量适中,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十数里外可望;“霓虹戏水”则是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色彩斑斓,飘忽不定。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文景观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尚书·禹贡篇》中就有关于壶口的记载,这里曾是晋国与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也是秦国和晋国的交界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此外,景区内还有河清门码头、清代长城、牛马王庙等人文景点,1938年诗人光未然在此写下诗篇《黄河》,后经冼星海谱曲,诞生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景区荣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8年,壶口瀑布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入选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22年,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可以用四句诗分别描述春夏秋冬的壶口瀑布景色,以下是示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春:冰河解冻水奔腾,十里龙槽气势雄。两岸桃花相映美,彩虹飞架映晴空。</p><p class="ql-block">夏:夏日壶口浪滔天,浊浪排空似火燃。谷底惊雷传数里,金涛银雾映蓝天。</p><p class="ql-block"> 秋:秋风送爽叶飘红,瀑布高悬气势宏。洪波怒吼惊天地,群龙戏浪韵无穷。</p><p class="ql-block"> 冬:万里冰封天地寒,壶口瀑布化冰潭。冰柱倒挂如仙境,银装素裹映山峦。</p> <p class="ql-block">春:冰河解冻水奔腾,十里龙槽气势雄。两岸桃花相映美,彩虹飞架映晴空。</p> <p class="ql-block">夏:夏日壶口浪滔天,浊浪排空似火燃。谷底惊雷传数里,金涛银雾映蓝天。</p> <p class="ql-block">秋:秋风送爽叶飘红,瀑布高悬气势宏。洪波怒吼惊天地,群龙戏浪韵无穷。</p> <p class="ql-block">冬:万里冰封天地寒,壶口瀑布化冰潭。冰柱倒挂如仙境,银装素裹映山峦。</p> <p class="ql-block">陕西风情,骑着小毛驴唱着陕西民歌在黄河边上逛逛,那真是个美啊!</p> <p class="ql-block">流不尽的黄河水,讲不完的黄河故事千千万,唱不完的黄河歌谣!</p><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黄河谣、在黄河没有得到治理前是黄河水年年泛滥成灾。又有多少流不尽的黄河泪啊,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传古至今,成为后人的传说佳话,永远流传!</p> <p class="ql-block">仓颉庙文化景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千米处的史官镇,是为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而建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 :创建年代不详,据《仓颉庙碑》记载,汉延熹五年(162年)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传说”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 :占地17亩,呈南北长方形状,高墙厚垣环绕四周。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两侧分布着东、西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庙内建筑庄重古朴,殿宇系元、明、清为主的遗存,戏楼殿厅间有彩绘壁画,虽经久剥落而残迹犹见原作风韵。</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观:庙内古柏森森,有46棵千年古柏,与山东曲阜孔庙古柏群、陕西延安桥山黄帝陵古柏群并称中国三大古柏群 。其中“仓颉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是全国仅存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之一 。庙内还保存着18通历代碑石,阵列于前殿之内,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 。其中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是苍颉造字的纪功碑,也是金石学上的汉碑珍品 。《仓圣鸟迹书碑》上的28个古怪符号,相传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被海内外学者称为“中华民族第一篇史书” 。</p><p class="ql-block">文化活动 :每年谷雨时节,白水县会按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谷雨祭祀仓颉典礼”九规制在仓颉庙举行祭祀仓颉典礼,并开展穿汉服、习汉礼、祭先圣、游圣庙、写汉字、诵诗书、体验古法雕版印刷等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子前来体验。</p> <p class="ql-block">每人从东门进,绕转三圈,能保家人无灾天难平安无事,有求必应!但愿如此,信则灵,好人一生平安!🙏🙏</p> <p class="ql-block">站在壶口,才懂何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涌的浪涛被束入窄峡,瞬间聚成千军万马,撞向岩壁,碎成漫天水雾,震得人胸口发颤。那不是水,是大地的脉搏,是岁月的呐喊,裹挟着黄土的厚重,一路奔涌向前,从不停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遇窄则怒,遇阻则越,哪怕粉身碎骨,也依然朝着东方奔去。这份一往无前的气魄,像极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不避艰险,不惧挫折,在困境中凝聚力量,于冲击中绽放锋芒。看过壶口,才算读懂黄河的魂,也更懂那份刻在血脉里的不屈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再回延安》是国内首部大型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采用“行进式”观演模式,演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间记忆的博物馆:全场昏暗的灯光下,封闭的空间里,随着一声声答“到!”,一个个红军战士次第出现在观众周围,唤醒观众的革命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簇燎原的星火:可能通过一些场景和情节的设置,展现革命火种如何点燃,让观众亲手撒下象征革命火种的麦粒,感受信仰之火的传递。</p><p class="ql-block">- 一条漫漫长征路:利用声光电、真实风雪等高科技手法,呈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场景,如头顶飘着雪花、身边吹着冷风,让观众体验长征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一面不朽的旗帜:这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舞台两边狭长的舞台上坐着饰演在革命中牺牲的烈士,头顶小灯渐次亮起,烈士们做自我介绍。随后,舞台会出现逼真的3D战斗画面,玻璃幕墙上会出现如雪片纷飞的报纸画面,快速回放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最后,一面242平方米的巨幅五星红旗在剧场顶棚徐徐展开、下降,让观众与国旗有触摸互动,演员们还会表演陕北民歌,台下观众跟着合唱,场面感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