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我沿着中轴线行走,仿佛穿越了六百年的历史长河。正阳门的箭楼巍然矗立,登高远眺,前门大街的市井烟火与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尽收眼底。这座明代建成的“国门”,曾是京师九门之首,见证过王朝更替,也守护着今日的繁华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宏伟的大厅令人屏息。这里不仅是空间的壮阔,更是时间的深邃。“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文明长卷,从夏商周的青铜礼器到秦汉的简牍文书,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中华大地的绵延血脉。我驻足良久,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一个常设展览,以王朝更替为主线,通过2521件展品(含文物2026件)系统展示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突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核心常设展览,其前身为1959年创建的“中国通史陈列”,经多次重大修改后转型为现陈列,定位为“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国家级文化工程。陈列以博物馆学规范为圭臬,强调文物见证与学术研究结合,是国博展览转型的标志性成果。</p> <p class="ql-block">展览按八个历史时期划分,每个单元通过代表性文物与场景复原技术呈现政治、经济、文化及中外交流成就。</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展示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用火遗迹及新石器时代农业工具(如骨耜),突出人类进化与定居生活起源。</p> <p class="ql-block">原始牛犄角</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余万年-5万年)。1954年山西襄汾丁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以青铜礼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为核心,彰显王权政治与礼乐制度。</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青铜方鼎(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相传于20世纪30年代出士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早年流传经历颇为波折,曾多次躲过日木侵略者的掠夺,新中国成立后,后母戊鼎入藏于前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后母皮戊鼎因其腹壁铭文得名。鼎的造型方正,形体巨大,显得维伟庄重。鼎身四壁沿周缘装饰装异纹,足部也装饰翼背纹,鼎耳上部则装饰鱼纹,鼎耳外侧装饰虎食人纹。今测鼎重832.84千克,是日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钢器。</p><p class="ql-block">以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三个主要的文物解读视角观察,后母戊鼎在科技价值方面可谓商周青期器的翘楚之作。因鼎的体量、重量均远超过一般青铜器,因此在原料治炼、型模制范、浇铸充型一系列铸造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极高,充分显示出此时青铜器铸造业庞大的生产规模和杰出的技术成就,是这一时期青铜文化发展高度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盂”青铜鼎(周康王时川)</p><p class="ql-block">相传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几经辗转,后为潘祖荫所有。1951 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前中国历史博物们(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大盂灿宏伟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铜鼎的典型式样。鼎内壁铸有长篇铭文,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一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人因沉缅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其先祖,忠心辅佐王室,并对盂进行赏赐。铭文追述殷商变革的内容,与《尚书·酒诰》等传世文献相吻合,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从书法角度来看,大盂鼎的铭文通篇布局规整,书风凝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涵盖吴王夫差剑、曾侯乙编钟、兵马俑、金缕玉衣、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青花瓷器等,反映社会变革、科技成就(如活字印刷)及多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2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在位),自号体元主人,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p><p class="ql-block">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讨论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其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玄烨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p> <p class="ql-block">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p><p class="ql-block">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p><p class="ql-block">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出馆外,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耸立,人民大会堂气势恢宏,天安门城楼红墙金瓦,在阴沉却柔和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严。我站在广场中央,眼前是新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身后是千年古都的中轴脉络。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历史与未来在此凝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一刻,我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北京的中轴线,更用心感受了中华文明的厚重与延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