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历史之门一一明中都城午门保护成果展参观记

蒋学志

<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凤阳县老年大学明史班群通知:10月21日(周二)上午的课程改为实地教学。8点半,全体人员在县博物馆门前广场集合,参观“明中都午门保护成果展”。</p><p class="ql-block"> 群内,学员们陆续发出“收到”、“准时参加”等回复。</p><p class="ql-block"> 我打开手机,手指在触屏上顿了顿,选了那个戴着瓜皮帽作揖的表情包,点了发送 ——“收到,谢谢”。</p> <p class="ql-block">  周二的后半夜,小雨缠上凤阳。我趴在客厅窗台看,窗外雨塌上发出滴滴哒哒水声,院内地面上己有积水流淌。</p><p class="ql-block"> 早晨,时钟的指针指向八点,小雨仍下不停,老伴从储藏柜里拿出两件蓝色雨衣,我从院内推出老年代步三轮车。穿上雨衣,走出院门,塑料味混着潮湿的空气飘过来。</p><p class="ql-block"> “走喽。” 我拍了拍老年代步车的车座,它突突响了两声,像应和我的话。</p> <p class="ql-block">冒雨驶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原通知在博物馆门前广场集合,因一直下着毛毛细雨,广场无法站人,相继赶到的人们都拥进博物馆一楼大厅。</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门是玻璃的,班长常道荣隔着玻璃门,看我们夫妻到来,当及推开大门,将我们迎进大厅。</p> <p class="ql-block">  此刻,大厅里已聚集30多人,先到的人们,仨仨俩俩相拥聊天。孟兆友等学员在倾听明史专家孙祥宽老师讲述明中都城午门的兴衰。刚到的学员,有的在收雨伞,有的在叠雨衣,有的在擦身上雨水。我和老伴拥入人群,耳边响起许多打招呼声。我回应了招呼,并与原单位的同事黄保阳,老年大学太极拳剑班的拳友李家贵、江道茹等进行了交流。</p> <p class="ql-block">集聚在博物馆大厅的学员们。</p> <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在大厅的正面墙上,一幅十多米长的红色底托对联印入眼帘。上联:“溯源立本满宝奇珍讲濠上风雪万年事。下联: 博古通今一堂瑰宝证中都功业千秋梦。一幅对联,涵概了凤阳人杰地灵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联下方摆置着硕大的一块蟠龙石础,以石础实物向人们诉说大明王朝曾经辉煌的历史往事。</p> <p class="ql-block">  九点,身穿藏青色讲解服的博物馆讲解员朱文娟姑娘站定在大厅中央,她的到来拉开了参观序幕。</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朱文娟指着石础说:这是明中都城前殿中心出土的巨型石础,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宫殿基址中发现体量最大的石础,边长2.8米,础面直径2.5-2.6米,覆盆直径达1.8米。该石础于2021年在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其尺寸远超历代宫殿石础记录,展现了明初建筑技术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明中都城巨型石础。</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朱文娟解读石础。</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二楼,是明中都城午门保护成果展的核心展区。展厅内有文字资料,有图片介绍,有实物展示,重现了午门“五门三阙”的规制。</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结合文物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中都城与北京、南京二地规划上地位及差异性对比,揭示作为明清都城建设蓝本的历史地位。通过几组数据,历史考证,再现明中都城的历史价值体现的过程,诉说着风云再起过往今生。</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朱文娟展厅讲解。</p> <p class="ql-block">  明中都城午门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凤阳建造的明代第一座都城的正南门,始建于1369年。午门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40米、南北宽89米,底部设高1.05米的石质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位雕刻有龙纹、凤纹、麒麟引凤纹等11种421个纹样,全长350米,是中国现存雕刻最精美的城台须弥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初建时的午门。</p> <p class="ql-block">  1376年,朱元璋下令罢都后,在仓桑的历史长河中,明中都城历经主动拆除和战火摧毁,辉煌的都成变成残垣断壁,墙缝里长满了杂草。昔日的明中都城,宏伟的午门,退出了历史存在,消失在人们的心目中。</p> <p class="ql-block">毁坏后的中都城。</p> <p class="ql-block">毁后的午门。</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国家高教部下设在凤阳建设兵团里的王剑英教授,发现了明中都城遗址,历经多年的探索、考查、论证,撰写出详细的论文,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做出了了保护性修复决策,制定了具体的修复措施。自1987年启动,经一代代修复,补砖、固基,把午门从草堆里“请”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2018年起,中国文化遗产院张金凤博士亲自负责午门保护和清理须弥座石雕污垢及午门陈列,历经陈金凤博士的七年努力,成功举办了此次“明中都午门保存成果展”,再现了“午门”仓桑历史,让世人近距离的目睹了“午门”的昨天与今日。</p> <p class="ql-block">保护中的午门。</p> <p class="ql-block">  十点半,参观结束的话音刚落,大家又裹上雨衣。推开门时,雨还没停,但这次没人皱眉头。我扶着老伴坐上代步车,雨丝打在脸上,凉丝丝的。“今天没白来。” 老伴说。我嗯了一声,发动车子,后视镜里,博物馆的玻璃门越来越小,可那石础的纹路、午门的轮廓,却在脑子里越来越清。雨还在下,可我们心里,亮堂堂的。</p> <p class="ql-block">参观朋中都午门保护成果展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蒋学志编辑制作</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