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时节时令话

升华

霜降 <p class="ql-block">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抹惊艳。此时,大自然像被调色盘亲吻过,山林层林尽染,色彩浓烈而醇厚。"霜"是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的信号,清晨的露水凝结成晶莹的霜花,铺在大地上,银光闪烁,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霜降已过,秋风渐凉,岁月的脚步也变得从容。退休后的日子,是一本慢慢翻阅的书,每一页都写满自在与安然。添一件毛衣,泡一壶热茶,在阳光里读几页书,在庭院中赏一树落叶。让温暖包裹身心,让美丽在岁月中沉淀,静享深秋的诗意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霜降如约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标志着秋已至暮,冬将登场,因此又有“杪秋”之称。此时,天高云淡,风凉气爽,白昼的秋云渐渐散去,夜晚的霜月清冷如洗,寒霜悄然而至。古诗有云:“白昼秋云散漫远,霜月萧萧霜飞寒”,道出了这一时节的宁静与清寒。</p> <p class="ql-block">2025年霜降的具体时刻为公历10月23日11时50分39秒,农历九月初三。这一时间是通过精确的天文计算,并参考权威资料得出,标志着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式到来。霜降时节,气温进一步下降,昼夜温差明显增大,清晨常常能见到晶莹的霜花点缀大地。随着霜降的到来,秋意渐浓,草木开始凋零,大自然逐渐褪去斑斓色彩,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这是一年中由秋向冬过渡的重要节点,也是感受季节变换的好时机。</p> <p class="ql-block">霜降作为秋日终章,各地以独特民俗祈愿岁稔年丰。胶东半岛的烟台,霜晨时分百姓踏霜西郊,于薄雾中采撷凝结着白霜的野菊,谓之"迎霜",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岭南高明一带,孩童们用红泥垒砌七层芋塔,塔心填入新挖的紫芋,待柴火将瓦片烧至赤红,将煨熟的芋头分赠邻里,称为"打芋煲送鬼",烟火气中寄托祛病消灾的愿景。</p><p class="ql-block">此时节,朱柿如灯悬枝头,闽南人取"柿柿如意"的吉兆,将红柿与龙眼同煮成甜汤;胶东主妇则将柿子醋淋在刚出锅的鲅鱼水饺上,酸香激出鱼肉的鲜甜。最风雅者当属江南菊会,姑苏城内的艺匠们用竹篾编就三丈高的菊塔,七十二种名菊次第绽放,老茶客们捧着紫砂壶在花影中品鉴"菊枕茶",据说可明目清心。</p><p class="ql-block">食补习俗更显智慧,北方人家架起陶土砂锅,放入带皮山羊腿慢炖六时辰,起锅前撒入霜降后采摘的野菊瓣;闽西山民则遵循古法"迎霜兔",专挑经霜二十日的野兔,配当归枸杞文火焖煮,汤色金黄如琥珀。这些传承千年的节气智慧,将肃杀秋气化作人间烟火,在碗盏之间续写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寓言。</p> <p class="ql-block">南朝梁代吴均于《续齐谐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此"草"即菊花。当万物在寒霜中渐次凋零,秋菊却以金蕊傲立,被古人奉为"候时之草",视作逆寒而生的生命图腾。此时节,中国南北皆兴菊会雅集——文人雅士设菊宴、饮菊酒,百姓提灯赏菊、吟诗作对,于清冷秋意中提炼出灼灼风骨。菊花会上的金英玉蕊,既是对节气更迭的庄重礼赞,亦是以草木之坚韧映照人间对永恒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霜降期间,通常从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干冷空气逐渐占据主导,暖湿气流明显减弱,夏季和初秋的天气特征逐渐消失,天气变得相对简单稳定。立冬前后,常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部分地区在短时间内便进入冬季。对于退休人员而言,此时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时添衣保暖,注意室内外温差变化,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合理安排作息,以平安舒适地度过这一季节交替的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