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西安马拉松赛在10月19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约3.8万名跑者在奔跑中感受西安古典与时尚交融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西安,永宁门前广场在薄雾中渐渐清晰,而永宁门的城墙像一位沉静的老者,默默注视着这座城即将苏醒的脉动。我5点起床,洗漱,吃饭,再认真查看需要准备的物质,5点30分出酒店,然后坐地铁到达集合地。6点10分找到存包车,这时己是人山人海,从存包处到A区将近花了20分钟左右。从存包,安检到起跑点就一条笔直的路,还真有点远。上厕所,热身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还好我提前做好攻略,时间上还是有余地。7点15分大家基本上已站好自己的位置等待起跑。发令枪还未响,但脚步早已按捺不住。3.8万人的呼吸在此刻同频,仿佛整座长安城都在为我们屏息。</p> <p class="ql-block"> 7点30分准时起跑,起跑的瞬间,脚步如潮水般向前涌动。古老与现代,在这一刻奇妙地交融——千年的钟声未曾远去,而我们的脚步正敲响属于今天的节拍。</p> <p class="ql-block"> 街道宽阔,钟楼在前方静静伫立,红墙绿瓦间透出厚重的历史气息。我们从这古今交汇的缝隙中穿行而过,脚下是赛道,也是时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接近鼓楼时,我放慢了一瞬,不是因为疲惫,而是被眼前的画面攫住。参赛者们如河流般从鼓楼前流淌而过,步伐坚定,眼神明亮。</p> <p class="ql-block"> 时间倒回,跑西马也是25年计划之内,关键是打算和全家人一起来西安旅游。对于能跑多好的成绩,心里一点都没底,也无所谓破三了。因为整个厦训就没有去跑什么强度,月跑量也就280左右,平时跑一般的配速也都是在450左右的有氧跑,心想要破三,全程平均要415的配速,真是有点难度。</p> <p class="ql-block"> 好在来西安这几天温度真舒服,从厦门坐飞机穿短袖到落地西安马上就要穿长袖,甚至很多人穿上羽绒服,从近30度的气温一下降到十几度,心想这跑起步来肯定舒服,这就所谓的天时吧。</p> <p class="ql-block"> 天公作美,本来讲19日早上有小雨,但在7点30分已没有雨了,天气凉爽,起跑时路面是特别挤,还好我本身也没有打算去冲,只随大部队慢慢跟,实际上也是在寻找自己的节奏,调整自己的呼吸。一公里后逐步也找到感觉,路面更宽广,但时时提醒自己速度一定不能过快,因为后面的路还很长,一定要保持体力。按自已身体的特点和优势,步频可以加快,但步幅一定不能过大,那样易耗体。</p><p class="ql-block"> 5公里处有一立交桥,虽有一段上坡,但这不影响速度,因这是刚刚开始的前奏,大家都有力气。</p><p class="ql-block"> 过了这个坡,后面是一路坦途,马路宽广,风景秀丽,观众非常热情,而且又没有太阳,微风习习。心想这真是一条好赛道。这就是所谓地利了。</p> <p class="ql-block"> 赛道旁的护栏整齐排列,像一道安全的边界,却挡不住热情。观众的欢呼从两侧涌来,夹杂着西安话的加油声,格外亲切。我跑过一片绿荫,树叶在头顶交织成天然的拱廊。这一刻,疲惫被稀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妙的归属感——我不是一个人在跑,整座城都在陪我奔跑。</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当我跑完半程看到计时器显示的是1小时26分时,心里对破三还是有一点底气,因为以往我的半程都是在124一125之间,但对今天自己有意控制一下速度,保持稳定的输出,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p> <p class="ql-block"> 对于能量补给,自己还是做好充分的准备。跑前半小时一根胶,两粒盐丸,两粒酸轻片服送。这样保证了起跑的状态保持良好。</p><p class="ql-block"> 5公里对路边的补给看都没去看,直到10公里才开始补水。到15公里又开始补一根胶和盐丸。这实际上是为20公里左右打基础的。对于补水或运动饮料,我是尽量做到能补就补。25公里我又补了一根胶和盐丸。对于酸轻片这次备得不多,最后两粒在30公里时给补了。按以往跑马习惯,我很多次在28公里左右脚都会有抽筋的现象。由于现在提前开始补胶和盐丸。所以这次被克服了。35公里补一根胶和盐丸,到后面我就没有补了,只是偶尔补点水。</p><p class="ql-block"> 怎么科学合理补给我感到很重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跑者,在这高强度冲击中很需要补充能量,赛道上虽有,但自己还是要准备些,做到口袋里有粮,心里不慌。</p> <p class="ql-block"> 这次西马的赛道上没有什么好照片,想获得高清淅的照片都需要去"跑步维生素","爱云动"去购买。而有许多城市马拉松的照片是很清淅的,估计是举办主直接付费給摄影师了。从这一角度说明西安的商业氛围很浓,其实从旅游方面也明显可以感觉到。什么都要付费,基本上没有什么免费的旅游景点,但西安人还是很文明的。</p> <p class="ql-block"> 跑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真正有挑战性的都是从30公里开始。因为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的身体糖原也耗得差不多了,真正开始拼刺刀的时段马上就来。所以我个人感觉应从三个方面着重考虑。也可以说所谓的破三秘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第一,目标的设立。树立必胜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即使很累也宁愿慢点跑,不让自己停下脚步。让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不管别人跑得多快,专注跑好自己的节奏。</span></p><p class="ql-block">第二,做好科学,合理的能量补给。也不是多吃能量胶,大量补盐丸,或多喝水就有用,因为要考虑自己的肠胃的按受能力,多了反而是一种负担。</p><p class="ql-block">第三,注重自己的跑姿。这里有太多的技术层面的东西了。收紧核心,不让自己的跑姿变型。如果有感到自已有蹦的迹象,或想抽筋,应马上稍降速适当改变跑姿,如采用后脚跟着地跑上一段路,身体状况也许很快就会改变,再重新找回自己的节奏。精神松懈了,跑姿也垮了,所有的困难也都来了,人变得更难受。所以大家最后都是用意志力杀出重围。</p><p class="ql-block"> 我很庆幸这次西马自已后半程还保持定力,还可以稳定输出没有掉速。这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关键是完赛后还不会觉得很累。</p> <p class="ql-block"> 跑到40公里的时候看到计时器显示的是2小时46分,心想这次肯定又能破三了。每场马拉松我都会特别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最后两公里我都会按最低目标去测算,比如最坏打算按5分配去算要10分钟,就可以估算自已大概多少能完赛。</p> <p class="ql-block"> 哈哈,马上进入体育场馆,这里的仪式感满满的,最后几百米大家都保持冲刺的准备,可惜大部分的人还真冲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 终于,终点拱门在前方闪耀。2小时54分计时器跳动着分秒。我和另一位跑者几乎同时冲线,肌肉紧绷,表情凝滞又释放。观众席爆发出欢呼,像潮水般涌来。这一刻,胜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征程。终点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带着汗水与骄傲,重新回到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从自己的心率区间看,79%的有氧区间,说明自己的节奏控制得较好,摄氧量达63,也算正常。</p> <p class="ql-block"> 无氧才0.1,似乎没有尽全力,只是在最后1公里时步频慢点下来,所以在最后1公里配速也稍降一点。</p> <p class="ql-block"> 配速和心率也较稳定。从以上几组数据上看,一切都比较好。年老一岁,还是可以稳定输出。</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一位摄影师把镜头对准我,我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观众席上的掌声,欢呼声,呐喊声,加油声为每一个抵达的人响起。这份发自内心的喜悦,已是最好的加冕。长安的情,就藏在这份纯粹的满足里。</p> <p class="ql-block"> 完赛牌正面的图案诉说着西安的故事,另一面我去铭刻着奔跑者的姓名。参赛号A18859(是吉祥号也是我手机的尾号)。它很轻,却承载着42.195公里的坚持。挂上它的那一刻,你不再是过客,而是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赛后第二天就可以下载证书了,朱永松,A18859,枪声成绩02:54:39,净计时02:54:18,总排名758。赛道地图上,每公里的用时都被清晰标注,像一首用脚步写成的诗。这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热血与意志的刻度。证书底部的标志与赞助商名字,是这场盛会的注脚,而真正动人的,是那个在在风中、在疲惫中依然不肯停下的身影。但是,这也是我见过最简单的一张证书,没有总人数,没有性别排名,没有分年龄段,分段计时看去也费劲,说实话这对西马的满意度是大打折扣的。为什么这么有名气的马拉松这点怎么做不到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力西马,情满长安。这场奔跑,不止是体能的挑战,更是一次与城市的深情对话。我们用脚步唤醒历史,也用汗水浇灌未来。在西安的街头,每一步都踏着千年回响,每一口呼吸都饱含人间烟火。这,就是马拉松的意义——跑过一座城,爱上一座城。</p> <p class="ql-block">一人跑马,全家畅游。</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