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真气 阳坡无凡尘

峰回路转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窰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这首唱响上世纪八十年的歌,好像就是给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人们写的。每当走进吕梁山,看见散布在黄土坡上的一处处土窑洞,我就想扯开嗓子吼这支歌。</p> <p class="ql-block">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连日秋雨后的吕梁山脉湿漉漉的,像刚冲洗过大澡一样,显得特有精神。太阳不好意思地半遮半掩在云层中,阳光像远程射光灯时而照在这一坡,时而扫射到那山头。绿了高坡,满了沟壑的林草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深秋是大山最美的时节,一坡深绿,一岭淡黄,一梁绿黄红错杂相间,美不胜收。高速路就是高速,穿隧道,越高桥,在山间行驶也如覆平川一样不减速。坐在车上看风景,画面如电视翻片般流转,刚将一帧美景映入眼帘,即举机拍照,很抱歉,定格的却多是飞动的模糊光影。反倒添了几分意犹未尽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从中阳高速收费站驶出,沿黄一号旅游公路向南行驶约10公里,行至标有"军山林区″、ⅰ神圪㙮″的岔路口,汽车转向乡间公路。</p><p class="ql-block"> 在 乡间公路上车速减下来。你可能会说,是走在]坑坑凹凹尘土飞扬的山路上了。你来了,才能颠覆老观念看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军山林区通往阳坡村的乡间公路,完全是按国标设计修建,上下双车道白线分明,大美的青山林海成了沿途风景,驱散了长途坐车的疲劳。汽车在"之″字型的盘山路上行驶,宛如翻阅_一本精美的画册,前-一秒还在欣赏一坡朝气蓬勃的小松林,下一秒便被婉娫的细柳长廊挡住了视线。在一转一折间有移步换景之感,转到临山沟一侧,沟底是往年到了收获季的玉米,现在还绿油油地挺立着;小灌木高草忠实地覆行护坡职责,从沟底沿坡密匝匝地爬上来;靠山壁一侧盛开的山菊花吸引了人们的眼。</p><p class="ql-block">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山里最后一季鲜花,不管霜风冷雨登场了。山菊小花极有"团队意识",她们集成一束束、一团团簇拥着,如火焰般𤌴然怒放着,在万山绿中点缀着绚烂的色彩。看着这撩人心菲的小菊花真想让车停下来,也学陶公去采一束,体会一把"悠然见南山″的闲适。</p> <p class="ql-block">  约莫十几分钟的上坡路后,汽车驶上了山顶,眼前没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却是大起大伏无边无际的"绿海",山风裹挟着松柏油脂的清香,从车窗缝隙钻进来。司机索性摇下前窗,真爽,清新芬香的气流瞬间灌满车厢,冲走了一路的熏闷。沿路两排小彩旗在风中舒张舞动,像迎送来往的行人,仔细看,每面彩旗上印有欢迎的字语,一幅"山水有真气,阳坡无凡尘",给人又亲近又静美之感。阳坡村到了。"阳坡'',向阳的坡,村名与地势同名,直白中藏着与自然的契合。开门下车,抬望眼,是散落在阳坡山腰的排排窑洞。</p> <p class="ql-block">  看见窑洞,就有一种回家的温暖。窑洞,黄土高原上的土窑洞,人类应给它挂一枚千金重的奖牌。早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先民就将黄土高原选为落居之地,自此,人类便结束了迁徏无常的游猎生活。千百年来,窑洞"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天然属性,凭苦力择地开凿,简单装饰后即可居住的低成本,为人类提供了原始却珍贵的生存居所。就是这遍布在深厚黃土高坡上的窑洞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吕梁儿女得以繁衍生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吕梁山中的方山,石楼下乡时,就住在老乡的窑洞里。听说有客来,主人早掀起门帘等候,伴着热情爽朗的的笑声,客人已迎进屋里。一进窑洞,就脱鞋上炕,盘腿坐在老乡热炕头上,拉家常,喝开锅水,吃家常便饭,老乡没有把你当外人,自己也是家里的感觉,浑身暖融融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窑洞深藏着人类难忘的记忆,深藏着难以割舍的血脉情感。二十年后再去吕梁下乡,山村里有了宽畅明亮的砖瓦房,老式窑洞依然炊烟袅袅。又过了二十年,从微信画面中看到有关窑洞,却多是人去洞空,村庄凋零,那一眼眼曾经世代祖辈居住窑洞,成了黄土高坡的"疤痕",毁损的门窗仿佛一双双深隧的眼晴,冷静地注视着岁月的变迁。"两节"后,应省养羊协会邀请来到中阳县参加研讨,沿途隐约所见的新村庄是又一番景象,像海洋中的岛屿,又像镶嵌在茫茫林海中的明珠。走进阳坡村,就是走进了巨变中的美丽乡村。</p> <p class="ql-block">  阳坡村,位于侧柏树林簇涌的群山中。村里的坡,梁,沟壑,经几十年坚持造林种草,筑坝截流,锁沟淤地等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彻底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生产条件,造成了与山林一体的绿色生态环境。在脱贫攻坚大潮中组建的山西桃园紫云生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公司秉承"绿色发展、特色产业、村企联动、扶贫助困、振兴乡村"的发展理念,变村民为股民,仅2016年支付贫困户入股金400万元,带动11个贫困自然村380户稳固脱贫。</p><p class="ql-block"> 2021年公司围绕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巩固脱贫成果,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村委共同进行总体规划,再用五到十年时间,把阳坡村建成"尚养桃园休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74亿元目,目前已投资3.9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500余亩,流转土地3126.88亩,饲草种植1200亩;建玉露香梨、樱桃果园基地500亩;建成了年出栏5万只柏籽羊养殖基地建设,"柏籽羊肉”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紫柏羊"餐饮文化已在中阳、大原及多所大学食堂;民宿院落和游客接待中心投入使用;一个集有机生态种养、特色产品品牌创建、休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循环产业休系,已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  在接待中心遇上了董事长陈富平先生,他正忙着招呼北京来宾及外省的专家企业界朋友。在阳坡村长大的陈总,从小就和他两个弟弟跟随母亲来到了阳坡姥姥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也感受到村亲邻里们关爱温情。恢复高考他考上了汾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中阳学校任教,后来当上了乡中学校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辞职下海创办实业,是一位有情怀、有责任、有抱负,有担当的民营企业家。他说,小时候受罪也是交的学费,初尝了人生之难的滋味,像春天播种,"艰辛、抗挣、发愤、感恩'的种子在心中萌发、生长。我转岗是赶上了全民创业的年代,"下海"不仅是为了挣几个钱,是为了做事,想干番事业,感恩父老乡亲对我家的关照,回馈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现在所做的不足道,还只是开了个头。年逾七旬的陈总精神矍铄,抱负满怀,恰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晨,我在村街道上散步,一位老农挑着刚从地里刨的土豆迎面走来。见我打招呼,放下担子与我攀谈。他家承包的地流转了,公司每年每亩地给他500元的返包费,还留了两亩地种上庒稼自家吃。他说早上做自家的事,上午去公司上班,种地挣钱两不误。我问他住在哪儿?他朝半坡方向指了指。噢,仍是窑洞,是新窑洞、新院落。</p> <p class="ql-block">  这阳坡新村,不是桃花园,胜似桃花园。村里最耀眼的,不是眼前高达四层的培训科研大楼,而是沿坡势新建的排排新式窑洞。这些新窑洞多建在老院落的范围内,其风格既尊重了原住户意望,也符合村总体规划的意图,它与古老的村庄建筑肌理和道路脉络自然融合,采用黄土高原的窑洞元素,把吕梁本土的建筑特色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起来,营造出明亮美观,设施齐备、温馨舒适,具有城市居家条件的新时代窑洞。</p><p class="ql-block"> 新型窑洞在整洁宽畅的小院中,小院在天然花草中,村庄在绿色的环境中。硬化美化了的街道把所有小院连成纵横方阵,宜居、宜乐、宜出行。如今的阳坡村,是村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也是旅游休闲度假村。不信,你看无人机从空中拍出的画面,是一幅多么美的乡村新画卷。</p> <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一家住进一眼窑洞,房间内,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宽敞的客厅,舒适的卧室,城市星级酒店的感觉。我们和闫主任、毛会长同住在一座小院。从接待中心回来,天色已不早,大家都无睡意,围着院高台上摆放的茶桌坐下来,一边品茶聊天,一边欣赏着山村夜景。阵阵山风轻轻飘进院内,送来淡淡的柏籽清香。深深地吸口气吧,熟透了的红枣又砸在了头上。</p><p class="ql-block"> 来这儿度假吧,毛会长笑着说,带上太太孙子来住几天,白天可带孩子出去采摘放牧,捡拾柏籽,亲近大自然,又能吃到柏籽羊肉和无污染的新鲜果菜。闫主任接过话说,晚上,还可以站在院子里,仰望辽阔的夜空,和孩子一起数星星,同赏"白玉盘"。</p><p class="ql-block"> 大山睡了,窑洞也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村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那棵老枣树上挂着的铜铃,在轻风中发出催眠的轻音乐。</p> <p class="ql-block">  清晨,听到鸡鸣狗叫,我即披衣起床,信步到对面的高坡上,扯开嗓子放声高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p> <p class="ql-block">2025.10.16草于中阳阳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