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月二十三日,晴,星期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两日的日记,都写了城墙、青苔和在在,今天就换个主题,写写午饭时刻遇到的事情吧。</p><p class="ql-block"> 在建国路住了二十八年,我常能看到沿街路边的门面房来回易主。今天还在吃的红油米线,过几天再去,或许就换成了酸汤水饺或是凉皮肉夹馍。门脸上的招牌,换得比城墙上的大王旗还勤快。</p><p class="ql-block"> ✕✕路北段有一家面朝东的饭店,前几日我在那儿吃了陕北羊肉饸饹,觉得很是正宗。昨天约了李连建老师,想让它去尝尝,可来回找了两遍都没找到,再折回来一看,原来的饸饹馆,如今变成了一家新开的✕✕✕泡馍馆,我便说那咱索性改吃泡馍吧。李连建老师是浙江人,完全吃不惯陕西羊肉泡馍,他对我说:“泡馍就像猫吃浆糊,黏糊糊的没个形状,一点都不符合美食‘色香味’俱全的标准,三样里它一样都不沾边。”同时他也很好奇,陕西人为何这么爱吃,而且还能成为陕西的特色美食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琢磨,陕西人爱吃泡馍,一来是“面食肚子”,只要是小麦面粉做的,都合胃口、易消化;二来是泡馍味重、咸味浓,符合陕西人不好甜口的习惯。泡馍端上来一大老碗,呼噜呼噜几下子就能吃完。不像米饭,还得就着凉菜、热菜,荤素搭配,讲究些的最少还得有个汤,七碟碟八碗碗,做起来费时间,收拾起来也不省事。</p> <p class="ql-block"> 话说得有些远了,再回到今天吃中午饭的事儿上。</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和王经理商量吃啥饭,琢磨了半天也没结果。于是我提议去✕✕路吃羊肉泡馍,一来合关中人的胃口,二来新店开业有活动,十五元一碗。三人一拍即合,立马动身前往。</p><p class="ql-block"> 我走在后边,等进了店里,王经理已经付完钱了,说是二十二元一碗,并非我说的十五元。我特意问老板:“门口招牌上明明写着十五元一份,怎么变成二十二元了?”老板是个年轻小伙子,扎着马尾,头发油乎乎的,估计得有一个星期没洗了。他头都没抬,说道:“泡馍十五元,你们吃的是小炒。”我转头看向王经理,他也很惊讶,这时年轻的老板又说:“我问你是不是吃小炒,你嗯了声,我就默认你点了小炒。”老板依旧没抬头,继续盯着电脑补充道:“我们是小炒泡馍店,顾客不特意说明,一律按小炒算。”我们三人相视一笑,再看看其他顾客,吃的基本上也都是小炒。</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就让老板给我换成泡馍。他这才抬起头看了看我,没说什么。我又重复了一遍:“麻烦换成泡馍,退七元钱,我的泡馍多煮一会儿,软和些。”</p><p class="ql-block"> 很快,两碗小炒先端了上来,我的泡馍最后才上桌。不过味道确实不错,和平时吃老✕家的差别不大。但不知是我吃得太急,还是馍本身有些硬,吃了多一半,胃疼得实在吃不下去,喝了几口热汤,疼痛也没缓解,最后只吃了三分之二,剩下的小半碗浪费了,想想我们村人种庄稼的辛苦,觉得实在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 孙亚玲,陕西西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在《文艺报》《作家文摘》《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内蒙日报》《延河》《北方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获冰心散文奖、丝路散文奖、人社柳青文学奖、中国地质文学奖等奖项30余次。有文章入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跟着作家学写作》文丛,《散文百家》编辑出版的《年度精短散文精选》一书。出版有散文集《枕着秦岭入眠》《太白烟雾》《一轮明月映秦岭》。长篇小说《回家》。主编《蓝田青年美文选》《文心雕鳞》《文汇书系·散文卷》散文集,《作家摇篮》杂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