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学科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0月13日至10月23日我校开展了以组为单位,为期两周的“数字化赋能共鸣课堂”说讲评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四鸣八度,问思共鸣”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搭建交流研讨平台,让教学研讨真正落实。</p> <p class="ql-block">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语文高段组共有11位教师作课,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认真学习。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听课聚精会神,评课热情诚恳。大家在彼此的交流中,收获颇多。</p> <p class="ql-block">讲课风采</p><p class="ql-block">郭华琴、杨蓓蓓、张旭芳三位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各有亮点,郭老师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补充,让孩子们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二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通过品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慨。杨老师和张老师通过AI课件导入新课,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课堂中通过视频、音像走进文本,结合“阅读链接”中的《七子之歌》和《和平宣言》进行拓展阅读,让孩子们自主学习,结合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们明白,侵略者不但抢掠、毁坏我们的文物,还要掠夺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的人民,进而加深对圆明园“毁灭”的理解,让孩子们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 <p class="ql-block">郭海燕老师执教的《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课堂上郭老师让孩子们结合注释,插图、补充图片、视频等大量相关资料,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p> <p class="ql-block">崔欢欢、朱亚旭和王志刚三位老师执教的《穷人》精彩纷呈,课堂上三位老师抓住桑娜真实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展开教学,关注省略号体会桑娜抱回孩子的矛盾心理;接着通过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聚焦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p> <p class="ql-block">张玲芳、王哲彦、毕丽芳和李琳老师执教的《桥》是一篇小说,课堂上老师们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和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这两大任务去学习,朗读句段,走进人物的内心,从中体会老支书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为村民筑起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p> <p class="ql-block">听课剪影</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杜校长也挤出时间深入课堂,老师们都在聚精会神的听课,认真地做着笔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环节。</p> <p class="ql-block">自习时间是我们的评课环节,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肯定每个人亮点的时候,同时又提出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杜校长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落实“四鸣八度、问思共鸣”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强调网络平台的重要性,实现资源共享。</p> <p class="ql-block">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语文高段组全体教师今后在课堂上以“四鸣八度、问思共鸣”为标准,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完全融合,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让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合作、探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