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随记

丑牛

<p class="ql-block">  大约两年前,金汁河岸“金汁绿廊”带状公园下河梗段竣工,其中建一面宣传影壁,布置的历史照片中,有一幅是林徽因在龙头街居住时的日常生活照。后来,我专门去找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住过的故居,没有找到。我问过碰到的村妇,回答说不知道。大约这与她们的日常并不相关,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呢?</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朋友邀请去司家营附近的一家饭馆餐聚。饭罢,上了回洗手间,出门未见朋友,因吃饭前说过,饭后就近去闻一多公园逛逛,我以为他们已往前走了,便一路追了去。谁知他们是往家的方向去,等不到我,这才打电话询问。南辕北辙,我已走远,便未返回去,欲往司家营地铁站乘车。</p> <p class="ql-block">  沿路的围墙上,贴着“瓦猫博物馆”的招贴画,以及有关西南联大的一些宣传画,其中有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依然保存的信息,不免窃喜,这就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打开手机导航,一路寻了去。</p> <p class="ql-block">  龙头街地铁站附近,高耸入云的楼群仍在施工,而其他地方却每每看到烂尾楼,这楼巿是阴晴不定,几家欢乐几家愁?</p> <p class="ql-block">  步行1.6公里,在瓦窑村里找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没有明显的标志,在一幢四层楼的侧边看到两幢粉墙黛瓦的平房,想必那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大门很是朴素,白色的门楣和门柱,围墙也是白的,门板是赭红色的。大门左侧支一块牌子,是关于欢迎参观的标语、开放时间和注意事项的温馨提示。</p> <p class="ql-block">  故居有一比较宽阔的院子,树木葱笼,黄叶铺地,中间搭地台,置圆桌一张,圈椅四把。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于一侧。</p> <p class="ql-block">  从院子到平房有几级台阶,一块房子轮廓形状的牌子靠围墙立着,那是一篇《前言》,全文录于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b></p><p class="ql-block">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p><p class="ql-block"> 以国家天下的兴亡安危为己任,是中国知识分子刻入灵魂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梁思成、林徽因随战火中流亡的学界同仁一路南下西迁,梁林在昆明龙泉镇棕皮营留下这一所旧居。因两位建筑大师从美国学成归来,选择和自己的祖国站在一起。留下来要面对的,是这一对儒雅的学者夫妇难以想象的危困与艰险,可他们依然怀抱理想、心存悲悯,和苦难的同胞一起艰难向前。</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小的宅院,简单却不乏匠心,朴素而不失清雅,是两位建筑师一生中唯一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居所,也是他们于漫长的颠沛流离中,幸得短暂避难的栖身之所。然而,留給他们享受风和日丽、花香鸟语的时日太过匆匆!梁思成、林徽因在此居住仅约半年,便再次踏上流亡之路,不得不告别这个曾经倾囊营建的温馨小家。这小小的“龙泉一所”給予他们的庇护转瞬即逝,但如林徽因所著《現代住宅设计参考》中所展露的拳拳之心,使广大平民“各得其所”的远大理想,依然在他们心中沸腾不息。如今广厦万间既成,斯人已逝。只留那静默着的苍苔古木、白墙黛瓦,在代代光阴的流转里与我们诉说不朽。</p> <p class="ql-block">  迎面是一道小门,门口贴一块矩形小牌,上书“广厦万间 龙泉一所”字样。这是平房的第一间房,现在是保安的值班室,原来可能是梁林夫妇的工作间吧。</p> <p class="ql-block">  隔壁是卧室,进门处置一个衣柜,床用屏风相隔,余下留得一些活动空间。</p> <p class="ql-block">  第三间做客厅,靠窗放一张不大的圆桌,靠内一隅还置一张小方桌,靠外一隅套着一间小屋,那是金岳霖教授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金岳霖房间</p> <p class="ql-block">  客厅放了一个架子,挂着一篇文字,应该相当于结束语,以《聚散无常风华永不朽》为题,全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聚散无常风华永不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再会龙泉</b></p><p class="ql-block"> 1940年冬,日军对昆明的轰炸加剧。同中国营造学社关系密切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等单位,为保护所携带的大批善本等珍贵文物,将前往更为偏僻的四川李庄,由于营造学社的古建研究工作非常依赖史语所的资料,梁家决定随其前往四川。</p><p class="ql-block"> 林微因曾在信中坦言,活着已是幸事,但日常劳作几乎吞噬了她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她唯有以残存的心力与现实较量,才能勉强夺回片刻自己的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然而每每感到快要安定下来,他们就要奔赴新的旅途——排除迁徙中的千难万险,确保工作得以延续,这些重担再度压上肩头。她形容当下的生活如同一部跌宕的戏剧,每一日都是未知的篇章:“在这无法预知下一刻突变的目子里,如何能向你描述我们这里典型生活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梁、林一家人不得不告别在昆明生活三年的老友们,向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出发。林徽因带着心酸与眷恋,离开了遍地鲜花却难逃炮火的春城昆明,离开了这座触碰着她对静谧和美的敏锐感知的美丽城市。她在昆明先后写下的诗作《除夕看花》、《茶铺》、《小楼》和散文《彼此》等作品,永远地留给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后面还有三间的一幢平房,一间是厨房,一间是佣人的住房,靠右一间以短墙相隔,不知作何用。前排平房一端隔<span style="font-size:18px;">着</span>一条过道,是厕所,需上数级阶梯。未细察院内是否有水井,那也是生活的必须。</p> <p class="ql-block">  告别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原路返回龙头街地铁站,有一刻钟的路程。地铁站是出露于地面的,在这里可以看到棕皮营的大体位置。上一次找不到梁林故居,原来是找错了地方,故居不在龙头街那边,而是在瓦窑村这边。</p> <p class="ql-block">  前几日看过一段视频,说山西应县木塔已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倒掉!应县木塔正名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两年前,我们去山西旅游,曾亲临应县观赏过这座近千年的古塔。</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早期,梁思成、林徽因即对应县木塔进行过考察,认为是唐代木构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被视为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突破口。梁思成、林徽因都对应县木塔进行了手工绘图,网上下载林徽因的手绘木塔图附于后,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手绘应县木塔图(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图片为视频截图)</p> <p class="ql-block">  近来常有感叹我国高校建筑系不设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专业,只靠民间传承,人才越来越匮乏,呼吁高校增设中国古代建筑学,培养<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业人才,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可惜林徽因谢世太早,她若能多活十数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或可增设中国古代建筑学科亦未可知。</span></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3日于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