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车超因2000年安徽涡阳奸杀案被判处死刑,经历25年司法纠错后于2025年9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改判无罪,冤屈终得昭雪。</h3></br><h3>案件背景<br></br>2000年1月17日,16岁女学生王某琳在安徽省涡阳县赵楼村遇害,尸体被发现时呈现强奸杀人特征。警方因证据缺失和村民推断,锁定车超及其关联人作为嫌疑人。车超因涉嫌强奸杀人被判死刑,李勇、车雪峰、荆献柱被判无期徒刑或死缓,谢广英因伪证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h3></br><h3>刑讯逼供与证据缺陷<br></br>案件关键证据包括车超等人的有罪供述和足迹鉴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指出:供述系通过刑讯逼供(如吊打、电击生殖器等)非法获取;足迹鉴定样本不具备同一认定条件,无法排除合理怀疑。这些证据被依法排除,成为推翻原判的核心依据。</h3></br><h3>平反关键因素<br></br>证据颠覆:2024年从被害人内衣提取的DNA指向真凶熊某(匹配率99.9999%)<br></br>程序正义:最高法依法排除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否定无效足迹鉴定<br></br>检察监督:最高检抗诉启动再审,依据刑诉法第254条(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错误)<br></br>司法启示<br></br>非法证据排除:本案成为落实《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标志性案例<br></br>科技证据价值:DNA鉴定等客观证据对纠错的决定性作用<br></br>抗诉机制效能:最高检抗诉权对重大冤案的纠错功能得到强化3司法纠错历程<br></br>案件经历多次发回重审和改判:</h3></br><h3>2001年一审死刑;<br></br>2002年安徽高院发回重审;<br></br>2003年再审改判车超死刑、荆献柱死缓;<br></br>2004年安徽高院终审改判荆献柱、车雪峰无罪,车超维持死缓。<br></br>2019年安徽省检察院复查发现证据严重不足,提出再审建议;202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后,最高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br></br>再审改判与新证据<br></br>最高人民法院基于新发现的DNA物证(证明真凶另有其人)和原审证据合法性缺陷,宣告车超、李勇、谢广英无罪,同时纠正了2004年对荆献柱、车雪峰的错误判决。此案成为司法系统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科学证据审查实现纠错的典型案例。</h3></br><h3>国家赔偿与后续<br></br>车超等人被羁押约7000天,依据《国家赔偿法》可申请赔偿:包括羁押期间损失(按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和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程序需提交身份证明、原审判决书和再审无罪判决书等材料。</h3></br><h3> 本号特语:25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能够坚持申诉并有效启动司法审查程序有多么艰难,也许只有当事人及其家属才能理解。假如当时不改判死缓就是另一个呼格吉勒图案件,假如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假如不是发现新证据,还可能更加艰难。制造一个冤假错案太容易了,纠正一个冤假错案太难了!</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4g3iq4EtE_PgJCbk2WelM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