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3个儿女不学物理,却个个成才:他的教育治愈了我的鸡娃焦虑</p><p class="ql-block">原创:枳为澄</p> <p class="ql-block">好的家庭教育,就像牵着一只蜗牛散步。</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杨振宁先生离世的消息不断在各平台刷屏,众人纷纷悼念追忆。</p><p class="ql-block">这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享誉世界的顶尖物理学家,一生走过了103个年头,取得的成就、做出的贡献堪称“传奇”。</p> <p class="ql-block">杨先生走后,有人细数他在物理世界筑就的丰碑,有人怀念他在百年人生里至真至纯的品格,有人感慨在前行路上他曾带给自己的无限力量。</p><p class="ql-block">纵观他曾走过的路,不少人还逐渐发现:</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及其家族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也处处都是精华。</p> <p class="ql-block">他的三个子女,并未像常规思维以为的那样,跟随他的脚步继续研究物理,但却在各自热爱且专长的领域深耕,并绽放光彩,个个成才。</p><p class="ql-block">长子杨光诺从事计算机行业,是一名量子计算机专家;</p><p class="ql-block">次子杨光宇早年间从事化学行业,后又专注研究天文学;</p><p class="ql-block">女儿杨又礼是一名医学博士,曾前往非洲从事医疗活动,以仁心行走世界。</p> <p class="ql-block">看了杨振宁先生的教育思路和家风传承,我发现了这4个值得所有普通家庭借鉴的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家境,而是目标和兴趣。</p><p class="ql-block">杨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讲到:“你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你要了解自己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你如果掌握了自己的能力跟兴趣,再根据这个了解和兴趣去选择,你所要走的路径,是最容易成功的。”他是在这样的理念中一路走来的,后来在引领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秉持的教育观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研究的数学家,也曾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年幼时,父亲就常教他“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数学问题,他学的很快,父亲甚是欣慰。</p><p class="ql-block">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为了父亲,也会在孩子们小时候教他们同样的知识,几个子女学的也很快。</p> <p class="ql-block">然而不同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会牢牢记住那些学过的东西,但他的孩子们会忘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在他看来,这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因为他天生就喜欢这些数学结构,</p> <p class="ql-block">觉得这些算法很妙,所以自己始终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但孩子们对这些概念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所以过后完全不记得,后来也没有去走上研究数学或者物理相关的路。</p> <p class="ql-block">关于人生发展,杨先生总结到:</p><p class="ql-block">“人如果能够很早知道,自己对于哪方向是特别接近,这个有很大的好处。”</p> <p class="ql-block">归根究底,正是兴趣和天赋的种子在一个人的心底生根发芽,加上目标和努力的浇灌,从而成就未来的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年少时的杨振宁,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分,父亲杨武之发现这些后,便尽心尽力培养,引导他慢慢学习</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又迷上了物理,得知此事的父亲也没有斥责他“选择变化太快”,而是尊重儿子的兴趣,鼓励其继续深入探索。</p><p class="ql-block">13岁那年,杨振宁偶然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深深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回家后便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这个从少年口中说出来的看似遥不可及的梦,后来真正实现了。</p><p class="ql-block">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杨先生也是遵从这样的思路和方法。</p><p class="ql-block">他从不刻意要求孩子必须学什么,而是带领他们多学习各类知识,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尊重他们的人生选择。</p> <p class="ql-block">就像他在报告会上,教导学生时说的那样:“每个人兴趣与能力不同,而兴趣与能力都须要培养。</p><p class="ql-block">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诚然。决定人生最终高度的,从来不是起点的远近,而是每个人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跑道——那条由目标和兴趣铺就的道路。</p><p class="ql-block">没有方向的跑车,再快也只是原地打转;有了热爱的指引,即使是单车也能抵达远方。</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得好:“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p> <p class="ql-block">有远见的家长,都懂得在教育路上,做好这3件事,用火把照亮孩子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1.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p><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父母要做一个有耐心的观察家,而不是总做批评者,多鼓励孩子去实现人生的多种可能。</p> <p class="ql-block">2. 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p><p class="ql-block">兴趣往往在自由中生长,避免屡次否定孩子的爱好,也不要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父母做好孩子生命的那盏明灯就好,剩下的,教给孩子自己完成。</p><p class="ql-block">3. 允许试错,接受改变:</p><p class="ql-block">孩子的兴趣可能会变,比如这个月喜欢跳舞,下个月喜欢下棋,这很正常。不要因为孩子“三分钟热度”就批评他,反而要鼓励他“多尝试才能找到真正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哪怕孩子尝试后发现不喜欢,也是一种收获,比盲目坚持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决定孩子未来的,从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习惯。</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还是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杨振宁和父亲杨武之都十分认同一个观念——“渗透法”。</p> <p class="ql-block">大意指的是,有的知识你第一次学的时候听不懂,但之后可以通过阅读研究等方式一步步多接触,逐渐深入。</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小时候,家里的学术氛围就十分浓厚,父亲除了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外,还会带他阅读各类书籍,不断提升他的思想认知。</p> <p class="ql-block">在他上中学后,就已经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主动阅读父亲带回来的书,遇到难题时也会立马请教父亲。</p><p class="ql-block">后来他成家后,有了长子杨光诺,也会常常带他去书店看书,闲暇时就给孩子们讲各种故事,让知识一点一滴慢慢进入大脑。</p> <p class="ql-block">教导学生时,他也会强调,多阅读物理学杂志,研究各领域的新动态,接触的方向越广泛,人的眼界才会打开。</p><p class="ql-block">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p><p class="ql-block">“教育之根本在于习惯养成。良好的态度与方法,需转化为日常习惯,以便随时展现与应用,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河流的走向,由无数细小的水流汇聚而成;人生的轨迹,由一个个日常习惯铺垫而成。</p><p class="ql-block">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先让好习惯逐步渗透学习、生活,自然会铺就一个宽广且长远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反观我们身边,太多父母忽视习惯的培养,只盯着成绩。</p> <p class="ql-block">河流的走向,由无数细小的水流汇聚而成;人生的轨迹,由一个个日常习惯铺垫而成。</p><p class="ql-block">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先让好习惯逐步渗透学习、生活,自然会铺就一个宽广且长远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反观我们身边,太多父母忽视习惯的培养,只盯着成绩。</p><p class="ql-block">其实,培养习惯的关键不是强制,而是引导。</p><p class="ql-block">分享两个最值得给孩子培养的习惯,以及相应的养成建议:</p> <p class="ql-block">1. 坚持读书:</p><p class="ql-block">阅读是成本最低的“健脑药”,能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每天固定时间,父母陪孩子一起看书、读故事;根据孩子的兴趣选书,不要强迫孩子读“你认为有用”的书;把书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比如客厅、卧室、卫生间,让孩子随手就能拿到。</p> <p class="ql-block">2. 学会管理时间:</p><p class="ql-block">这是学习的核心习惯。很多孩子写作业拖拉,不是因为懒,而是不会管理时间。让孩子自己制定时间表,比如几点写作业、几点阅读,父母只做监督者,不做催促者。</p><p class="ql-block">请记住,大道理是“高空楼阁”,小习惯是“稳固地基”,地基打牢了,孩子的人生才能建得高、站得稳。</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父母拥有稳定的内核,是成就教育的关键要素。</p><p class="ql-block">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成绩不稳,一道题做错一次又一次,学习总是磨磨蹭蹭,到底要怎么教?”</p> <p class="ql-block">别人家孩子会的东西那么多,我家孩子怎么在艺术方面没有一点天赋,真的很焦虑.....”</p><p class="ql-block">“孩子到了青春期,像是有犯不完的错,看着他的未来都不知道方向在哪,最近总是彻夜难眠。”其实很多时候,教育的问题,不是条件不足,而是内核不稳。</p><p class="ql-block">所谓“内核稳”,就是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就崩溃,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就焦虑。</p> <p class="ql-block">而父母的内核,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定海神针。</p><p class="ql-block">杨振宁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杨武之在发现儿子的数学天赋后,并没有急功近利,急于让他学习更高深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杨武之认为,孩子擅长的方向将来自己就可以越做越好,而父母应当做的是帮助其补足不足的那些方面</p> <p class="ql-block">于是他请了一位历史系的高材生,教杨振宁学习《孟子》,其中学到的知识也对他后来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一次讲座中,当别人问及他的教育观时,杨振宁先生坦言称:</p><p class="ql-block">“用不着着急,孩子自己会发展。”</p><p class="ql-block">教育三个儿女时,杨先生也始终保持着尊重、允许孩子试错的态度,陪伴他们成长。</p> <p class="ql-block">对于孩子的人生选择,他不会过度干涉;对于孩子的生活变化,他也没有半点慌张。</p><p class="ql-block">正如他和父亲杨武之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中提到的那样:“慢慢来,不要急。”</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真正厉害的父母,并非一定拥有完美性格,但往往都拥有稳定的内核,能做情绪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教育路上,牢记这3个忠告,父母和孩子才能更加从容地迈过人生的每道关卡:</p><p class="ql-block">1. 反焦虑:</p><p class="ql-block">父母要学会管理自身情绪,当感到焦虑时,先暂停与孩子的互动,通过深呼吸、短暂离开等方式平复情绪;和孩子沟通时,慢慢沟通,用平和陈述替代焦虑警告</p> <p class="ql-block">2. 反脆弱:</p><p class="ql-block">适度放手,培养孩子独立应对挫折和人生变化的能力及心态,父母的脆弱常与“灾难化认知”相关,首先要增强心理韧性,调整认知模式,学会区分事实与评价;敢于陪伴孩子试错,才能发现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3. 反内耗:</p><p class="ql-block">减少无意识的攀比,拒绝完美执念,接纳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变化,明确对孩子最关键的品质培养方向,如“责任感”“同理心”“抗挫力”,围绕核心目标筛选教育方法,减少对无关信息的过度关注。</p> <p class="ql-block">孩子修炼健全的人格,是支撑人生的核心能力</p><p class="ql-block">《人物》的采访中,杨振宁先生曾表示:“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我父亲,他是数学教授,他并没有教过我很多的数学。</p><p class="ql-block">不过,他所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家庭环境,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人跟我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个我想是受到我父亲处人处世态度的影响所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他直言道,自己说话的方式,做人做事的态度,包括研究工作的努力,都跟自己的家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而父母传递给他的三观,帮助他修炼了健全的人格,这些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记忆里,母亲除了从小教他认字,更重要的是给他留下了坚强意志的信念。</p><p class="ql-block">而这些至关重要的信念,是具备无比力量的,后来也伴随了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有人曾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境,特意请教杨振宁,想得到一些中肯的建议。</p><p class="ql-block">杨先生在回信中谈到:“孩子前面还有一条漫长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学习上保持全面均衡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深以为然。一个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决定未来人生长度必不可少的条件。</p><p class="ql-block">有多少人,总在拼孩子的成绩、才艺,却忘了帮助孩子塑造完整的人格。</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即便成绩普通,也能在人生里活得从容、踏实、有力量;</p><p class="ql-block">而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孩子,哪怕成绩再好,也可能在某个挫折面前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健全的人格?</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总结过几个核心特质:</p> <p class="ql-block">有安全感、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会共情别人、能应对挫折、有独立思考能力。</p><p class="ql-block">这些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家庭教育中一点点培养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3个方面一定要做好:</p> <p class="ql-block">1. 关注孩子的三观养成,树立正向的家庭价值观:</p><p class="ql-block">价值观是成长的核心。比如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让父母买单;比如尊重,家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不要在孩子面前说配偶的坏话。</p> <p class="ql-block">2. 言传身教,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好家风的本质,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你想让孩子爱读书,自己就要先拿起书;你想让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就要说到做到;你想让孩子孝顺长辈,自己就要先对父母好。</p><p class="ql-block">就像古语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样子,也是家风的样子。</p><p class="ql-block">3.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培养他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安全感是人格的“基石”。无条件的爱不是不管孩子做什么都纵容,而是让孩子明白:你勇敢向前走,家永远是你最坚固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焦虑,往往源于对标准答案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我们总在问“怎样才能把孩子教好”,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需要适合的培育方式。</p><p class="ql-block">好的家庭教育,就像牵着一只蜗牛散步,不必急着赶路,不必焦虑结果。</p> <p class="ql-block">当父母放下焦虑,做好自己,用心陪伴,孩子自然会沿着成长的轨迹,长成最好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