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行漫记(三)——镇远古城的前世今生

zmzg欧妮

<p class="ql-block">终于踩上镇远的青石板路,才算把心里藏了许久的向往落了地。这座被舞阳河以S形温柔环抱的古城,藏着太多意料之中的惊艳与意料之外的遗憾。 它的好,是山水与历史熬出的醇厚。青龙洞悬空寺贴崖而建,儒释道三教的香火在悬崖间交融,登上去俯瞰整座城,青瓦如浪、河水如带,活脱脱一幅立体的太极图。夜幕降临时更绝,两岸灯笼次第亮起,光影淌在河面上,恍惚闯进了《千与千寻》的奇幻夜景 。别只恋河边的热闹,拐进四方巷、仁寿巷,晒豆腐的老人、专注的木雕师傅,还守着600年前的慢时光。酸汤鱼的鲜、炸蕨粑的香、道菜扣肉的香藏在街头的惊喜。 可它的恼,也藏在这些美好背后。交通实在是道坎,自驾则要闯过山路十八弯,到了古城核心区还禁车,拖着行李箱爬坡简直是“渡劫”。河边的“陷阱”也不少,河景房价格翻倍,却可能被酒吧深夜的歌声吵到失眠;江景餐厅清一色挂着酸汤招牌,价格虚高,停车不仅难找位,24小时封顶五六十的费用也着实不便宜。 但或许就是这份不完美,才让镇远更真实。避开河边的喧嚣,选间背街民宿,清晨去看雾中的瓦檐,傍晚去舞阳河吹吹风,那些小缺憾,便都成了回味里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镇远的故事,早在先秦时便已开篇。那时它属黔中建置,秦代归入黔中郡,汉高祖五年时定名“无阳”,名字里便带着水乡的清润。唐长安四年,这里设“氵州”,此后数百年间,地名几番更迭,却始终是西南边陲的一处要地。直到宋宝祐六年,朝廷赐名“镇远”,取“镇服边远”之意,这个名字便如磐石般定了下来,承载起王朝经略西南的雄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镇远的地位愈发凸显。元朝在这里设招讨司、蛮夷总管府,将中央的触角延伸至这片山地;明朝“改土归流”,镇远府成为贵州八府之一,布政司的设立更让它成了黔地行政的枢纽。那时的舞阳河上,商船往来如梭,码头边商号林立,青石板路上踏出的,是茶马古道的喧嚣,是盐帮的马蹄,是南来北往的旅人匆匆的脚步。古城“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格局,便是在这商旅繁华中慢慢成形——北岸的古巷藏着百年商号的算盘声,南岸的吊脚楼飘着船工的号子,石屏山上的城墙则守着一方安宁,将军事要塞与商贸重镇的双重身份,悄悄刻进街巷肌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代的镇远,更是迎来了鼎盛。分巡贵东道在此设立,镇远镇成为军事重镇,城垣楼阁不断修缮,青砖黛瓦在山水间铺展,既有江南的婉约,又带着边地的硬朗。那时的古城,白日里是“商贾云集,舟车辐辏”的热闹,夜晚则是“渔火点点,歌声袅袅”的温柔,舞阳河映着两岸的灯火,也映着一个时代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到了民国,镇远虽不再是行政中心,却依旧是黔东要冲。新中国成立后,它曾短暂作为黔东南州府,而后默默沉淀,将过往的喧嚣收进古巷深处。1986年,镇远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跻身国家5A级景区,当游客的脚步再次踏响青石板路,人们发现,这里的时光仿佛停驻了——舞阳河依旧碧绿,吊脚楼的木窗棂上还雕着明清的花纹,石拱桥横跨两岸,连接着过去与现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镇远,早已卸下了“镇服边远”的重担,却把千年的故事酿成了一杯醇厚的酒。清晨,薄雾漫过舞阳河,吊脚楼的影子在水里轻轻摇晃;午后,阳光穿过古巷,老人坐在门口晒暖,说着听不懂的方言;傍晚,红灯笼次第亮起,河水把光影揉碎,像撒了一把星星。来往的游人沿着河岸漫步,看的是风景,品的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镇远的前世,是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是古城墙上的烽火台,是商号里的算盘响;它的今生,是舞阳河边的慢时光,是古巷里的烟火气,是山水间的宁静与从容。河水还在流,故事还在继续,这座城,便在这前世与今生的交织里,愈发有了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