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墨痕里的青春回响:知青日记中的</p><p class="ql-block">《青春之歌》摘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知青时代,我在1970年下放江西红星农场,然而,就在那样荒芜的精神沙漠中,我却幸运地寻得了一片文学的绿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今中外的小说更是璀璨星辰,照亮了我黯淡的青春。特别是当知青的那段日子,几位同样热爱文学的伙伴,成了我生命中的贵人。知青中两个江西共大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藏书很多,他们慷慨地将自己珍藏的书籍</p><p class="ql-block">借给我看,我痴迷于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 ,还有高尔基的作品,巴金的《家》《春》《秋》,《雷》《电》《雨》一次我有幸得到了一本《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春之歌》生动描绘了革命年代的艰辛与奋斗,其中林道静的形象尤为突出。在书中,林道静在被国民党抓捕后,遭受了无尽的折磨和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咬着嘴唇,不透露任何革命机密。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让人深感敬佩。在狱中,林道静还从一位狱友那里听到了许多感人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进一步激发了她对革命的热爱和追求。随后,她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记否,那些年当知青点的夜晚,煤油</p><p class="ql-block">灯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伏在木箱拼成的“</p><p class="ql-block">书桌”上,在日记本里一笔一面抄下 《青春之歌》的句子。笔尖划过纸页时,偶尔会蹭到未干的墨,在字里行问留下小小的晕染,倒像是把书中的热血,也悄悄融进了日记里。我至今记得,在“为着我们最崇高的理想我们可以牺牲一切”这句话旁,我用铅笔轻轻画了个小小的火把。那些在双抢的日子里收割稻子,累得连端碗的手都在抖,可抄到这句话时,浑身的疲意突然就散了一一我们在地里流汗、在夜校教学,不就是在为心里的理想’添柴吗?还有卢嘉川说的“个人的痛苦算什么,比起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太渺小了”,我把它抄在日记的留白处。还有那些爱情诗句,“我们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私语,是井肩站在战线上的忠诚。”“爱情,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如同黑暗中的星火,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不懂太多风花雪月,只觉得这种藏在理想里的爱情格外动人。白天和知青伙伴一起在地里劳作,傍晚坐在田埂上聊天,偶尔会说起书中这段感情—一不是卿卿我我,而是卢嘉川教道静读进步书籍,是道静带着他的信念继续奔走。我还在这句话旁边用红笔划线。“原来最好的同行,是一起朝着光走”,现在再看,那稚嫩的批注里,藏着的是那段岁月里,我们对“信仰与陪伴”最朴素的理</p><p class="ql-block">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回沪后,我以林道静坚定不移,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及林道静顽强品质强转化为力量克服了重重困难,立足教育岗位,发光发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获得了很多奖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日记本被我带回了城,封面早被磨得破损,,但那页摘抄却依旧清晰。如今再翻开,不仅能看见当年抄录的字句,还能想起抄完后对着油灯发呆的自己一—那些文字不只是纸上的墨痕,更是那段岁月里,支撑我坚定走下去的精神微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墨痕里的青春,从来都不是过去式,而是我能传给下一代的、最暖的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