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画像砖一组</p><p class="ql-block">口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了很多制作精致、画面内容丰富的画像砖,以1号墓为例说明。羊子山1号墓是东汉时期的一座砖石墓,1953年发掘时已经被盗,但甬道及前室两侧墓壁上保留了几乎完整的画像砖和画像石装饰。甬道两壁的八块画像砖每块长约45厘米,高约40厘米,出土时的排列顺序为:由墓门向内,左边依次为单阙、车马、骑吏、收获画像,右边依次为单阙、骑吹、车马、骑吏画像。画像内容展现的是墓主人乘车前往仙界的场景:车队中有执幢骑吏和骑吹队伍开道,带着运送辎重的辎车,墓主人则乘坐骖车,期间还路过了山林田间,天门处双阙耸立,已有使者前往拜谒。车马进行的方向为墓室到墓门,墓门既是死者进入的通道,也是灵魂升天的门户。</p> <p class="ql-block">九龙坡大竹林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画像砖一组</p><p class="ql-block">■2004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大竹林发掘了一座东汉画像砖墓,这是重庆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出土画像砖的汉代墓葬,出土画像砖30块,画面完整的15块,画像涵盖了生产生活、乐舞百戏、政治生活、神话传说等多方面内容,如米仓、屠猪、百戏、轺车出行、双阙、西王母等。其制作方式除常见的模印外,还有部分采用了阴线刻划,这在巴蜀地区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榫卯结构</p><p class="ql-block">◇榫卯砖两端不是平面,分别由凸起(榫)和凹陷(卯)的部分构成,使用时一砖的榫套另一砖的卯,彼此相互搭扣契合,减少了坍塌的几率。</p><p class="ql-block">券顶砖</p><p class="ql-block">包括楔形砖、带有榫卯的条形砖和楔形砖,以及带有榫卯的条形和梯形双体砖。</p><p class="ql-block">砌壁砖</p><p class="ql-block">◇即侧面和端面有花纹的条形砖以及盒子砖,砌时一般花纹朝外。</p><p class="ql-block">铺地砖</p><p class="ql-block">○分为方砖和无纹饰条形砖,特别是宽而薄的条形砖。</p> <p class="ql-block">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用来陪葬的偶人,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秦汉至隋唐时期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俑的材质有陶、木、瓷、铜、石等多种,以陶俑最为常见。汉代实行厚葬,是我国古代陶俑最为流行的时期之一,立俑、坐俑、生产劳作俑、乐舞俑等各种陶俑类型十分丰富。数量庞大、排经济与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列有序的俑群组合反映了真实的社会场景,是研究汉代社会</p> <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汉代陶俑]</p><p class="ql-block">大约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巴蜀地区的墓葬中就开始随葬陶俑了,但数量和种类都很少,到东汉中晚期,其数量和种类骤然增多,出现许多极具本地特色的陶俑,如说唱俑、庖厨俑等。巴蜀地区汉代陶俑大多是模制成型,少量属捏塑,其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逼真,面部表情丰富,艺术水平较高,特别是东汉中晚期的陶俑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陶俑制作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抚琴俑]</p><p class="ql-block">[舞蹈俑]</p><p class="ql-block">[吹笛俑]</p><p class="ql-block">乐舞俑</p><p class="ql-block">○乐舞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汉代的乐舞文化极为繁荣,这在张衡《西京赋》里有精彩的描述,而各地汉墓出土众多乐舞俑则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巴蜀地区出土的汉代乐舞俑多为陶质,有舞蹈、抚琴(瑟)、吹笙(竽)、吹笛、吹埙、击鼓、说唱等多种表现形式,尤其是击鼓说唱俑特征鲜明,艺术感染力极强,印证了左思《蜀都赋》中记载的"庭扣钟磬,堂抚琴瑟"之盛况。</p><p class="ql-block">[击鼓说唱俑]</p> <p class="ql-block">镇墓俑</p><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东汉时期常见一类人形兽面,头长鹿角,口吐长舌,手操蛇执锸的陶俑,多置于墓道两侧,当为镇墓辟邪之用。有学者认为此即文献记载中的方相氏,故又称方相俑。</p> <p class="ql-block">方相与汉代丧葬礼制</p><p class="ql-block">◎方相在丧葬礼中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给葬礼队伍开路,为死者发丧。二是在死者棺柩入土时清理周围的孤魂野鬼。根据汉代丧葬礼制规定,除了帝、后、太子之外的丧礼都不属于"大丧"范围,不能使用方相,于是一般人臣改用方相俑立于墓侧镇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模型明器</p><p class="ql-block">■明器,又称"冥器",是指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较之西周以礼器为主的随葬品,汉墓中随葬品逐渐形成一套完整反映地主阶级庄园生活的明器,除陶俑外,还包括模仿现实的动物、器具和房屋等,这类明器一般称为模型明器。模型明器的流行与当时的丧葬观念密切相关,即"事死如事生",受汉代社会求富逐利、崇奢享乐的世俗影响,模型明器在器类组合和制作装饰上也刻意模仿现实或理想中的权贵豪右生活,以满足死者魂魄享用。巴蜀地区出土的模型明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庄园生活场景模型</p><p class="ql-block">○与中原地区相比,巴蜀地区出土的庄园生活场景模型的制作相对简单,如陶房多为单层或两层,三层建筑都较少,类似仓楼和水榭这类高达一米以上的建筑模型几乎不见。但建筑形式相似,常见斗拱、瓦顶。仓、灶、井等造型与装饰也都较为简略,水田模型则较具特点,不见于中原地区,体现了南北方的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层连阁彩绘陶仓楼]河南焦作出土高1.61米</p><p class="ql-block">[四层通体彩绘陶仓楼]</p><p class="ql-block">河南焦作出土高1.12米</p> <p class="ql-block">抬梁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抬梁式建筑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秦汉时期在巴蜀地区应用最为广泛。其柱与柱之间跨度大,因此对木材直径、长度韧性、强度等各方面要求较高,主要见于官家建筑和地主富商的宅院中。</p> <p class="ql-block">干栏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干栏式建筑多为民居,一般规模较小。上层主题采用抬梁、穿斗等结构,地面架空。它的优点是通风好,防潮、防兽、防蛇虫,多见于巴蜀等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禽畜动物模型</p><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汉墓中随葬的禽畜动物类模型明器中以猪、狗、鸡最为常见,马、牛、羊则较为少见,或当时生活与饮食习惯有关。从动物形象上看,鸡分为公鸡和母鸡,母鸡多与仔鸡同塑。带鬃毛的陶猪头部较大,前肢发达,形似野猪,没有鬃毛的陶猪肥头大耳,更似现代家猪。陶狗多以守卫的姿态出现,体现了其在庄园生活中所担任的职责,其形象绝类现在的川东猎犬。</p> <p class="ql-block">摇钱神树</p><p class="ql-block">摇钱树是巴蜀地区汉至三国时期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器物,通常分为树身和树座两部分。树身的干及枝叶多为青铜叶片铸造而成,常见五铢钱等钱纹、西王母图像以及各种神灵动物、植物纹样,习惯称之为摇钱树。树座多系陶土烧制而成,上面雕塑各种图案纹样,如西王母、仙人骑羊、牛郎织女、蟾蜍、辟邪等,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摇钱树反映了当时人们祈福求财的心理,很可能还是沟神、人、天地之间的一种"神木"。</p> <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陶塑艺术的后继]</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以降,巴蜀地区的陶塑艺术进入了一个衰落期。以陶俑为例,其种类急剧减少,动作、形态虽承袭东汉,但形体变小,形象较为模糊,神韵相差甚远,这其中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汉至两晋时期,是受中原地区影响,下身呈喇叭状的陶俑开始出现;二是成汉时期,出现了极具特色的俑群,其脸形较方,眼睛凸出,耳朵较大,宽扁嘴,颈部较长,身体呈筒状,双手习惯对握于腹前,整体形象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人像颇为相似。</p><p class="ql-block">灰陶独角髻执刀俑</p><p class="ql-block">灰陶三角髻执刀俑</p><p class="ql-block">灰陶五角髻执刀俑</p><p class="ql-block">蜀汉至两晋时期</p><p class="ql-block">每汉至两晋时期</p><p class="ql-block">成汉时期</p><p class="ql-block">主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柳树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王庆市巫山吴巫峡镇柳树村出土巫山博物馆展</p><p class="ql-block">四川省西昌市出土</p><p class="ql-block">巫山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凉山鼻族自治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灰陶三角髻持刀俑</p><p class="ql-block">灰陶俑</p><p class="ql-block">灰陶俑</p><p class="ql-block"> ii </p><p class="ql-block">成汉时期</p><p class="ql-block">东汉末期</p><p class="ql-block">成汉时期</p><p class="ql-block">重庆市奉节县出土</p><p class="ql-block">重庆市巫山县古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成都市桓侯巷出土成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巫山博物馆厩</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有"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之语,可见雕塑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的汉代雕塑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浓缩体现的巴蜀地区汉代社会场景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置身于这些精美的雕塑艺术品之中,我们不禁感叹汉代巴蜀的富庶,更为巴蜀汉代先民的聪明智慧与巧手能工所折服。尤其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他们乐观豁达的天性,时至今日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西南,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示)。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3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大西南历史与自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造就了西南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美丽的自然山川,多彩的民族风情,造就了充满和谐、充满神奇的魅力大西南。</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从上世纪50季代初就开始征集、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品和艺术品。这里展示其中部分藏品,虽不足以反映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可管窥西南民族风情之一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爆发,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兴起。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这场英勇不屈的反侵略战争中,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统帅部所在地,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抗战岁月》展览、《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以及《重庆大隧道惨案》复原场景,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它将我们带回到那场决定民族命运与世界和平的伟大战争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长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p><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节选)</p> <p class="ql-block">潮涌两江</p><p class="ql-block">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此开始。与此遥相呼应,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重庆人民通过开展反日斗争,取得了收回王家沱日租界的胜利。1934年7月,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北上抗日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随后三大主力红军转战重庆,奔赴抗日前线。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6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学生、青年职员、文化工作者、妇女等群体纷纷响应。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重庆地方党组织尚待恢复重建的时刻,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迅速成为巴渝大地群众性救亡运动的核心力量。</p> <p class="ql-block">战时首都</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川军纷纷请缨,奔赴战争前线。在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危急的严峻形势下,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公开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随即,从白山黑水到黄河两岸,从中原大地到苏杭海上,从江汉平原到岭南珠江,数千万同胞以及军政机构、工矿企业、商贸金融、高等院校、文化团体、科研机构等纷纷迁往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由此,重庆从战前普通的省辖市跃升为中国时首都,从长江上游的商业重镇跃升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政府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渝,树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战后自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恢宏建置,民意佥同。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饬主管机关参酌西京之体制,妥筹久远之规模,借慰輿情,而彰懋典。</p><p class="ql-block">-﹣摘自1940年9月6日《明定重庆为陪都令》</p> <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19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上发表《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四川为抗战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国民政府主要机构正式在渝办公。图为移驻重庆的国民政府大楼</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开始组织实施工矿企业内迁。1938年7月31日,国民政府经济部由武汉迁渝,在川盐银行内办公。图为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现位于渝中区新华路47号)</p> <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后,中国教育中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迁徙。重庆沙坪坝、夏坝、白沙坝和成都华西坝成为大后方有名的"四坝"。图为迁入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p> <p class="ql-block">统战舞台</p><p class="ql-block">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民族、各阶层、各政治党派以及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广泛参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旗帜,成为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凝聚无穷力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政治法宝。</p><p class="ql-block">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创造性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庆社会各界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不断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东方堡垒</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的其他战场融为一体。9日,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1月2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重庆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并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名城,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活动,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了平等新约。由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构建战后世界秩序的重要大国和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得到重新确立。</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中、美、英、苏四国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再自我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后,越南、泰国亦划入本区内。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p><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31日《蒋介石日记》</p> <p class="ql-block">中国战场之重要,在一个月以前,殊难使多数美国人士了解中国战局与美国直接的关系,现将尽人皆知,中国之战事,即为我等之战事,中国对日本施用之压力愈大,则我麦克阿瑟将军愈有战胜之机会。</p><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5日《纽约时报》</p> <p class="ql-block">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p><p class="ql-block">-﹣摘自《开罗宣言》</p> <p class="ql-block">不屈之城</p><p class="ql-block">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造成巨大的战略恐慌,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侵华日军集中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对战时首都重庆及其周边城市进行了长达6年多的大轰炸。其中,尤以1939年、1940年和1941年最为惨毒。日军对重庆实施的战略轰炸是一种无差别轰炸,对包括工厂区、商业区、文化区、住宅区等在内的所有区域进行狂轰滥炸。其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手段之残忍、灾难之深重,为人类战争史上所罕见。</p><p class="ql-block">面对日机空中大屠杀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重庆人民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罕见的乐观。他们英勇不屈,团结一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轰炸斗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对重庆进行"政略"轰炸和"战略"轰炸的阴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p> <p class="ql-block">每天,不论昼夜,敌人的轰炸机,普遍地到处飞翔,残酷地创作着新的暴行,日月升沉,也似乎感到羞愧似的暗淡无色﹣重庆,位于距大江入海处1400英里的上流,此刻,在我演讲的此刻,鼻子里还嗅到它被轰炸后的难闻的气息,这里被轰炸的酷烈,被燃烧的惨厉,是现代史上所空前未有的。</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18日宋美龄在重庆短波电台发表对国际广播讲话</p> <p class="ql-block">日机来袭,市民涌入防空洞中避难</p><p class="ql-block">没有哭啼,没有叫骂,火光在后,大家静静的奔向公园。偶然有声音叫,是服务队的"快步走",偶然有阵铃声,是救火车的疾驰。火光中,避难男女静静的走,救火车飞也似的奔驰,救护队服务队摇着白旗疾走;没有抢劫,没有怨骂,这是散漫惯了的、没有秩序的中国吗?像日本人所认识的中国吗?这是纪律,这是团结,这是勇敢﹣﹣这是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在血与火中表现出它的无所侮的力量与气度!</p><p class="ql-block">-﹣摘自老舍《五四之夜》</p><p class="ql-block">愿事辦合隧滚业</p> <p class="ql-block">兹代表美利坚合众国人民,敬致此卷轴于重庆市民,以表示吾人对贵市勇毅的男女老幼人民之赞颂。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谢而永垂不朽也。</p><p class="ql-block">-﹣美国总统罗斯福致书信重庆市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1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书信重庆市民,对重庆市民在反空袭中的坚毅精神给予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隧道惨案</p><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5日,日军轰炸机夜袭重庆,轮番轰炸较场口居民区,造成震惊中外的"较场口防空大隧道窒息惨案",死伤枕藉,举国同悲。</p> <p class="ql-block">胜利之城</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晨7时,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在各自首都同时宣布接受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军"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正式签字。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经过14年英勇斗争和浴血奋战,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到外敌侵略的百年耻辱史,谱写了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史上最辉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国家,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企盼。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为战后中国的和平所做出的最后努力。此时民主力量的发展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打开一扇新的大门。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完成了作为战时首都的神圣使命。作为胜利之城,重庆因此获得一份永久的历史殊荣。</p> <p class="ql-block">在八年抗战之中,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自武汉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战场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中心,随着正面战线内移的军民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发财亦于斯。现在抗战结束了,我们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p><p class="ql-block">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了三百零二万人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了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借征亦自四川始。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p><p class="ql-block">《感谢四川人民》</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在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生活在巴渝大地上的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其坚毅勇敢的担当、艰苦卓绝的奋斗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紧密团结起来,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重庆朝天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重庆公路零公里起点。</p> <p class="ql-block">来福士大楼。</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汇入长江。</p> <p class="ql-block">长江水清。</p> <p class="ql-block">混着泥沙黄色的嘉陵江。</p> <p class="ql-block">这个活年轻人已不干了。</p> <p class="ql-block">《记忆山城》 </p><p class="ql-block">作者:旅美雕家郭选昌重庆大学教授) </p><p class="ql-block">《记忆山城》大型城市雕塑,是重庆洪崖洞民俗民居风貌区核心主题雕塑,位于该风貌区沧白路城市阳台中央位置,是该风貌区乃至山城重庆的重要形象标志。雕塑高12.0.宽7.50.、黄铜锻造而成,以金箔勾勒轮廓,尽显神韵气魄,巍巍而立的铜雕犹如参天之大"山"、象征山城人民坚韧、顽强、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是作者在洪店洞民俗民居风貌区整体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其在塑造中尊重历史与地域文化,现实与浪漫相结合,同时融传统山城民居,吊脚楼建筑形态进行艺术性地夸张变形,且又不失真实与个性,铿锵租拙的造型塑造出"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巴渝民间特色,彰显着老重庆城市生活的历史记忆,被中外宾客誉为山城重庆的城市文化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该作品荣获2005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年度大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