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6日,星期五,阴有小雨,结束了德累斯顿游览之后,乘车约一个小时左右到达德国另一个城市,莱比锡。</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中部,是前东德仅次于柏林的第二大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莱比锡</span>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被誉为“音乐之都”和“思想之城”。</p><p class="ql-block">莱比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世纪,最早是一个斯拉夫人聚落。由于地处多条商路交汇处,很早便发展成为贸易中心。15世纪,随着莱比锡大学的建立(1409年,德国第二古老大学之一),莱比锡成为萨克森地区的教育与人文中心。16世纪,宗教改革在萨克森兴起。马丁·路德多次在此讲道,使莱比锡成为路德宗信仰的重要传播地。18世纪,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担任圣托马斯教堂(Thomaskirche)的音乐总监,在此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与清唱剧,使莱比锡成为音乐史上的圣地。18至19世纪,莱比锡发展为德意志地区最重要的出版与书业中心之一,歌德、莱布尼茨、尼采等思想家都与这座城市有渊源。莱比锡书展的历史可追溯至1632年,是世界最古老的书展之一。二战中莱比锡部分遭到轰炸,战后划入东德。20世纪80年代末期,莱比锡在东德民主运动中扮演关键角色。1989年的“周一祈祷会”与和平示威(Montagsdemonstrationen)在此发起,最终推动了柏林墙倒塌与德国统一。</p> <p class="ql-block"> 圣托马斯教堂(Thomaskirche) 是莱比锡的地标建筑之一,巴赫曾在此任职27年。教堂内安葬着巴赫的遗骸,内部常年举办巴赫音乐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Thomanerchor)演唱的礼拜音乐,是音乐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圣托马斯教堂外有一座巴赫青铜<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雕</span>像(1908年揭幕)</p> <p class="ql-block">圣托马斯教堂对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赫博物馆(Bach-Museum Leipzig),里面</span>展出巴赫乐谱手稿、乐器、家庭生活文物等</p> <p class="ql-block">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在音乐史上占据着奠基性与总结性的地位——他既是巴洛克音乐的巅峰,也是整个西方音乐体系的基石。巴赫继承并融汇了17、18世纪欧洲各地的音乐传统,其作品在结构、和声与复调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致与完美,堪称巴洛克艺术精神的极致体现。他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赋格的艺术》等。自贝多芬、舒曼、肖邦到勃拉姆斯、马勒,再到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几乎所有伟大的作曲家都从巴赫身上汲取了灵感与养分。</p><p class="ql-block">不过,说实话,我个人并不太欣赏巴赫的音乐。女儿小时候学钢琴时,我常陪她练巴赫的曲子,总觉得旋律不如贝多芬、门德尔松或肖邦那样流畅优美、如行云流水般动听。当然,这只是我们这些普通听众的主观感受——或许正因为巴赫的音乐太深邃、太理性,才让人需要更多时间去体会其中的美。</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城市历史博物馆,旧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的圣尼古拉教堂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更是德国宗教改革、古典音乐与近代民主运动的象征性地标。</p><p class="ql-block">教堂建于12世纪,最初为罗马式建筑,后在几个世纪的修缮与扩建中,逐渐形成了哥特式与新古典主义风格融合的外观。是莱比锡最古老、也是最大的教堂之一,与圣托马斯教堂并列为城市的两座主要宗教中心。</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与圣托马斯教堂同属莱比锡市教会音乐体系。巴赫自1723年起担任莱比锡的音乐总监,虽主要任职于圣托马斯教堂,但他许多重要的清唱剧与宗教音乐也在圣尼古拉教堂首演。教堂内部宏伟的管风琴与优越的声学环境,使它成为德国宗教音乐传统的重要舞台之一。</p><p class="ql-block">从1980年代初开始,教堂的牧师克里斯蒂安·富勒(Christian Führer)每周一晚间举行“为和平祈祷会”(Friedensgebete)。这些聚会起初规模不大,但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渴望政治改革与言论自由的市民。到1989年秋天,这些祈祷会演变成了著名的“莱比锡星期一示威”(Montagsdemonstrationen)。每逢星期一,成千上万的民众从圣尼古拉教堂前出发,高喊“我们是人民!”。这场运动直接推动了东德政权的瓦解,最终导致柏林墙的倒塌。因此,圣尼古拉教堂被誉为“东德和平革命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根象征自由的“棕榈柱”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歌剧院(Oper Leipzig)。莱比锡是世界少有的既拥有一流歌剧院又拥有顶级交响乐团的城市。布商大厦管弦乐团(Gewandhausorchester)是欧洲最古老的市民乐团之一,其音乐总监名单上包括门德尔松等大师。</p> <p class="ql-block">这是奥古斯特广场上4个地标: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Gewandhaus), 门德喷泉, 莱比锡大学建筑,和城市高楼(City-Hochhaus)。城市高楼高142.5米,是莱比锡最高的多层建筑,外形似一本打开的书,</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建于1409年,是德国仅次于海德堡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位于奥古斯都广场的主楼,外形仿照昔日圣保罗教堂的外观,成为城市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校园建筑融合了历史与现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莱比锡大学培养了众多杰出人物,如莱布尼茨、歌德、瓦格纳,海森堡、尼采等。前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是莱比锡大学的校友</p> <p class="ql-block">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自然科学家、批评家与政治人物,与弗里德里希·席勒同为狂飙突进运动与魏玛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歌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对西方文学、政治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熟悉的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p> <p class="ql-block">他身后的房子是莱比锡老交易所(Alte Handelsbörse)是莱比锡一座古老的巴洛克建筑</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 Leipzig)是这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市政厅的主塔高约115米,是德国最高的市政厅塔楼之一。整座建筑以历史主义(Historismus)风格为主,融合了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新艺术(Jugendstil)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出世纪之交欧洲建筑的恢宏与精致。外墙装饰极为华丽,遍布雕塑与浮雕——包括象征莱比锡的狮子、城市女神 Lipsia,以及寓意“手工业”“正义”“书艺”“科学”“音乐”等领域的雕像,构成了一幅凝固的城市文化史诗</p> <p class="ql-block">Federal Administrative Court(德国联邦行政法院),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典型的德国威廉时代的建筑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辆特拉班特(Trabant),是前东德最具代表性的汽车之一。令我想起以前的老车子伏尔加和上海牌轿车</p> <p class="ql-block">莱比锡历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p><p class="ql-block">1835年起,门德尔松受聘为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首席指挥。这是当时欧洲最有声望的乐团之一,他在任期间极大地提升了乐团水平,使其成为欧洲顶尖的交响乐团。1843年,他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这是德国最早的正规音乐学院之一,培养了无数后来著名的音乐家。在莱比锡时期,门德尔松创作了许多代表作,例如:《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众多合唱作品和室内乐。</p><p class="ql-block">他是推动巴赫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虽然巴赫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职多年,但在他去世后逐渐被人遗忘。门德尔松于1829年在柏林指挥了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复演,引发全欧洲对巴赫的重新重视,使巴赫的音乐重新回到主流舞台。有人说,没有莱比锡,就没有门德尔松;同样,没有门德尔松,莱比锡也不会如此闪耀于欧洲音乐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月27日,星期六,阴转多云。乘车前往德国首都柏林,中途经过一个小城市,名叫威滕贝格 (Wittenberg)。</p> <p class="ql-block">在16世纪维滕贝格是德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历史和艺术中心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萨克森-维滕贝格王朝选帝侯的首府。</span>其老城是德意志宗教改革,也是歐洲宗教改革的起点,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建筑物在德国历史上拥有重要的意义。马丁·路德曾在这里工作。路德楼、墨兰顿楼、市教堂、王宫教堂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也是近代欧洲思想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他原是奥古斯丁修会的修士和神学教授,长期在维滕贝格大学讲授圣经。</p><p class="ql-block">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维滕贝格城堡教堂的门上张贴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公开反对当时罗马天主教会贩卖“赎罪券”(Indulgences)的做法。这份文稿以学术辩论的形式提出了95条主张,核心思想是:救赎不能靠金钱或教会功德获得,而是源于信仰本身(因信称义);圣经应当成为信仰的唯一权威(唯独圣经)。</p><p class="ql-block">路德的论纲迅速传播,引发巨大反响,成为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开端。此后,他被逐出教会,但其思想推动了欧洲宗教、政治与文化的深刻变革,也促成了新教(Protestantism)的形成。</p><p class="ql-block">如今,维滕贝格的城堡教堂仍保存着“95条论纲”纪念门,而马丁·路德也被视为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行动不仅改变了教会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方向。</p> <p class="ql-block">路德在维滕贝格城堡教堂的门上张贴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p> <p class="ql-block">维滕贝格市教堂,前面是马丁·路德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座小城虽不大,却静静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王宫教堂内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