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吧,归来哟

晓露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48</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封闭已久的国门再次打开,许多怀着各种梦想和心愿的年轻人,纷纷踏上了出国之路,汇集成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出国潮”。1980年,日本人均年收入是9069美元,美国人年平均收入为12272美元,而1981年,中国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76元人民币,这就很好理解那时候的出国潮了。天兴厂子弟校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就是在那个时期去美国的。</p><p class="ql-block">他是天兴厂子弟校1977年高中毕业的学生,他于1978年考上天津南开大学,从此离开了天星沟。</p> <p class="ql-block">1977年他高中毕业时,按照当时的政策,他是家里的老大,就直接进厂当了工人,而他的一些同学却下乡当了知青。1977年9月,我们国家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余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1977年的高考时间定为12月份。</p><p class="ql-block">得知这个消息,他的父母就要求他复习功课参加高考,虽然他已经进入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国防工厂,端上了铁饭碗。1977年国庆节,他的几个天兴厂子弟校乒乓球队的同学从农村回来,一起到他家去找他玩,直接被他母亲挡驾了。他母亲说,他要复习功课考大学,以后不要来找他玩了。你们也不要玩了,回家好好复习考大学吧。</p> <p class="ql-block">1977年12月,他参加了高考,但没有考上,他又继续利用下班时间在家复习,终于在1978年考上了天津南开大学,一起考上大学的还有他的两位同学。他们是天兴厂子弟校高中毕业生中考出去的第一批大学本科生,是天兴厂子弟校的骄傲。</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年,他的妹妹也考上了大学。他家兄妹两个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罕见的。</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他娶了大学同学为妻。他们夫妻俩都很上进,又双双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他一如既往地成为他父母的骄傲和自豪。他的父母和中国所有的老人一样盼望早日抱上孙子,但“出国潮”让他父母的孙子梦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优秀的人不出国好像就不算优秀,谁家有出国的人都会引来别人的羡慕和崇拜。那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就是反映“出国潮”的。“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经典开篇语。片头纽约地标性建筑布鲁克林大桥、世贸中心流光溢彩,那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们夫妻两个也萌生了到美国留学的想法。本来他妻子已经怀孕了,但他逼着他妻子打了胎,因为这会影响他们出国。当他的父母得知孙子没有了的消息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他爸爸给他写信,骂他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说你怎么这么狠心,把还没有出生的小生命给扼杀了。他爸爸还写信骂他,说国家培养了你,你应该好好报答国家才对,到美国去干什么。</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责骂动摇不了他们出国的决心。不愧是两个优秀的人,他们夫妻双双都考上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义无返顾地到美国去了。他在美国研究生毕业后,又在美国继续攻读了博士学位。那时候,他就是成功人士的代名词,他是人们眼中的楷模,高不可攀的神话。</p><p class="ql-block">他的妹妹、妹夫大学毕业后本来分在江苏工作,为了照顾父母,就双双调回天兴厂工作。</p><p class="ql-block">但是他的父母却陷入了思念儿子的痛苦之中。她的母亲思儿心切,才50多岁就患了老年痴呆症。那时候他家住在河坝的新楼房,他母亲每天拄着拐杖站在河边,拖着长声呼唤他的名字,声声呼唤,声声凄厉,令人落泪。</p><p class="ql-block">他妈妈发病的时候,有时候会举起手中的拐杖打家人。他爸爸的脸上、脖子上经常都有被他妈妈抓伤的痕迹,他妹妹的背上、腿上经常都被他妈妈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躲,他们都说,如果躲闪的话,万一她追打时摔倒了就更糟糕了,她是病人,她想打人就让她打吧。唉,这是多么善良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他妈妈病了两三年后,他回来过一次,没待几天就走了。1992年5月,他妈妈去世了,他妈妈去世的时候,他没有回来。</p> <p class="ql-block">后来,他和他老婆在美国离婚了。他40岁左右的时候,回重庆找了一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女孩结婚了,那个女孩跟着他到了美国。</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他一个人悄悄回到了天星沟,回到了他家住过的地方。工厂已经整体搬迁了,以前厂里的很多房子已经拆了,还剩下少数破败不堪的旧楼房。他久久地站在他家的废墟旁,想起母亲当年对他的教诲,对他的严格管教,如果没有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对母亲尽孝,母亲就离开人世了。想到这一切,他心如刀割,泪如雨下。</p><p class="ql-block">他年轻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儿子曾送回国来,他爸爸和妹妹帮着带了一段时间。他爸爸也到美国去帮他们带过一段时间孩子,不过他爸爸不习惯在美国的生活,很快就回国了。</p> <p class="ql-block">2015年2月,他50多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他回到成都给父亲送终。他父亲是我的老领导,我去吊唁,遇到了他,我们交谈了好一会儿。听说我喜欢写作,他说,太好了,你多写点天星沟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他对他的同学们说,你们如果今后要培养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你们一定要想清楚,你们把孩子送出国,就等于失去了孩子,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p><p class="ql-block">他还说 ,他刚到美国那些年非常艰苦,好不容易站稳脚跟了,生活稳定了,可回到中国一看,中国发展速度很快,中国的生活水平和美国已经差不多了,他萌生了退休后想回国度晚年的想法。</p><p class="ql-block">他说,他在美国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他持有两个硕士研究生学位、一个博士学位 ,这么优秀的人才,他也只是美国一家公司的一名软件开发人员。他说,作为一名华人,无论多么优秀,都进不了美国公司的管理层。他说他现在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就是上班、回家,上班就是编写软件程序,中午带盒饭到公司吃,晚上回家吃饭 ,然后睡觉,休息时间没有像在中国那么多的人际应酬。</p> <p class="ql-block">我说,像你这样勤奋努力的人,这么杰出的人才,如果你没有去美国,无论在国内哪个单位工作,你现在都可能有一个令人尊敬的职务和优越的待遇;如果你没有去美国,你的孩子也应该有30多岁了;如果你没有去美国,你可以对父母多尽点孝,你对父母的内疚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强了。</p><p class="ql-block">他说,你说的没错,但历史没有如果,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推倒重来。当年,我们国家才开始改革开放,下海潮、出国潮,裹挟着很多人,内地人到广州、深圳打工,优秀人才纷纷出国,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他说,当时他大学同学很多都出国了,如果他不出国,就感觉自己很失败似的。他从来都没有落后过,在出国潮中,他也不愿意被人瞧不起。</p><p class="ql-block">我问他,现在回头看是不是得不偿失?他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个人的命运总是被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左右着,有谁说得清自己人生的路上哪一步该走,哪一步不该走?我很认同他的观点。</p><p class="ql-block">他现在还在美国工作,离65岁退休还有几年时间。祝愿他退休后能够实现自己的回国梦。</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