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用罢早歺,我们收拾行囊,登上大巴,车行不过十余分钟,便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中国磁州窑·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秋阳洒落,山风轻拂,眼前这片融合历史与生态的文化新地标,正静静诉说着千年窑火的辉煌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中国磁州窑·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坐落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路中段,占地约15000平方米,于2023年5月正式开放,是河北省唯一入选2024年度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的典范。广场依山就势,由废弃采石场经生态修复而成,既是对自然伤痕的温柔抚平,也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唤醒。其主体雕塑全长616米,平均高25米,为全国最长的公路雕塑,气势恢宏。雕塑以五大篇章展现磁州窑千年传承之路——从制陶工序到器型演变,从窑火不熄到远播丝路,二十多组浮雕画面栩栩如生,百余人物与器具跃然石上,串联起磁州窑与丝绸之路、大运河文化带的深厚渊源,勾勒出其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壮阔图景。这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见证着交旅融合与生态修复的智慧共生。</p> <p class="ql-block">告别磁州窑的厚重回响,我们乘车北上,历时一个多小时,驶入邯郸城的心脉之地——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秋日暖阳下,古街新韵交相辉映,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仿佛引领我们步入一段三千年赵都的悠远记忆。</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丛台区陵西大街东侧,南北绵延2.1公里,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米,是邯郸市倾力打造的文旅新地标。秉持“以文为魂、以旅为轴、以商为底”的理念,街区巧妙融合战国赵文化、明清古城风貌与现代旅游体验,自2025年1月25日开街以来,便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文化热土。漫步其间,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传统与潮流和谐共生,每一步都踏在文化的节拍之上。</p> <p class="ql-block">横跨人民路的邯郸道过街天桥,又名“赵都阙桥”,如一道钢铁虹霓凌空而起。这座2025年1月建成投用的大型封闭式钢结构天桥,不仅是便捷通行的枢纽,更以“阙”为形,呼应古都礼制,将战国风韵融入现代城市肌理,成为邯郸道上一道极具辨识度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步入街区深处,邯山书院静立于喧嚣之外,仿佛时光在此放缓了脚步。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的学府,曾是冀南地区最高学府,承载着一方文脉的兴衰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书院占地南北56米、东西52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整体布局沿南北轴线展开,正房居中,门楼与倒座相对,左右厢房对称排布,形如“口”字,庄重典雅。现存大殿面宽11.9米,深8.5米,高6.7米,为五架梁前后廊式砖木结构,布瓦覆顶,古朴沉稳。这里曾书声琅琅,培育出无数生员、童生与新型知识分子,是邯郸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如今静默伫立,仍散发着文墨余香。</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李景濂故居悄然藏于城内中街35号的串城街巷之中。这座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教授、北洋大学帮办的旧居,如今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21年起以纪念馆形式对外开放,日均接待游客约1500人次,成为展现冀南民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初(约1875–1935年),原为李氏家族宅邸。主人李景濂(1869–1939),乃邯郸县清代唯一优贡生,1904年甲辰科进士,亦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名进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学贯中西,声名远播。1949年后,此处曾为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地,俗称“老法院”。2020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21年随邯郸道开街重焕新生,历史层叠,文脉不息。</p> <p class="ql-block">故居为坐北朝南四合院格局,砖木混合结构,占地772.65平方米,含门楼、正房及东西厢房。门楼为砖砌拱券式,檐口饰以灰塑工艺,中央镶嵌直径1.2米的五角星浮雕,为法院时期遗存,与民国风格的木质竖棂门窗、青砖墙体并置,形成独特的历史印记,无声讲述着时代更迭中的建筑叙事。</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君子楼,巍然矗立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原为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府邸,因“毛遂自荐”等典故而名垂青史。2017年复建后,这座秦汉风格的楼阁以文化景点之姿重现世人眼前,通过沉浸式展陈讲述成语故事,弘扬赵文化中重士尚义的精神风骨,成为街区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邯郸行宫,又称慈禧行宫,隐于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内原邯郸专署院北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复式四合院风格建筑,曾为慈禧太后北返途中驻跸之所,承载着晚清历史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行宫原有南北两院,布局严谨,体现“前朝后寝”之制。现存面积约1500平方米,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前院为“朝”,设正殿与东西配殿:正殿居中,面阔三间13米,进深五间9米,高8.7米,规制庄严,符合皇家定制;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墙设门通往后院。后院幽静,现存一座二层西楼,院中尚有多处小房,昔日蜡梅飘香之景虽已难觅,然静谧氛围犹存,令人遥想当年宫苑风华。</p> <p class="ql-block">城门楼巍然耸立,青砖灰瓦,飞檐挑角,仿佛一道穿越时空的界门,将现代街市与古都风韵悄然分隔。登楼远眺,邯郸道南北延展,人流如织,历史的脉搏在此清晰可感。</p> <p class="ql-block">大名天主堂,又称“宠爱之母大教堂”。它坐落于大名县东街,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尖拱高耸,彩窗斑斓,宛如一首凝固的西方圣诗,静静吟唱于华北平原之上。</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由“庚子赔款”所建,法国籍教士郝司铎监督施工,刘主教“祝圣”启用。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由钟楼与礼堂组成,平面呈十字形,正门朝北。堂内高敞明亮,穹隆拱顶由14根六米多高的圆石柱支撑,四周墙设百余窗格,镶嵌五彩玻璃,花式各异,光影流转。北端置有高6米、宽5米的特大风琴,钟楼则嵌有直径1.42米的四面大钟,声传十里。大名天主堂不仅是信仰之所,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见证,静默中诉说着百年前的风云际会。</p> <p class="ql-block">黄金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三层秦汉风格建筑,外立面贴以金箔,流光溢彩,于2025年1月25日随街区开街正式亮相。以成语文化为核心设计元素,融合沉浸式体验与现代展陈,黄金楼成为展示邯郸三千年历史的文化新地标,亦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焦点所在。</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翡翠楼静立于中华北大街109号,地处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毗邻学步桥、回车巷等历史景点,翡翠楼作为近年新建地标,以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传统意蕴,玻璃与石材交织,光影流动,体现街区“现代与历史交融”的更新理念,为古都文脉注入清新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