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邑二题

高海平

<p class="ql-block"> 首邑二题</p><p class="ql-block"> 高海平/文</p><p class="ql-block"> 阳曲县被称为太原的北大门,属于太原下辖的一个县。古代时刚好相反,太原属于阳曲管辖,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目前,阳曲理直气壮地祭出了这样的广告宣传语:“三晋首邑,美丽阳曲”,首邑无疑是所来有自。2025年10月17日—18日,我随太原文学院组织的作家采风团到阳曲进行采风活动,见证了这个“三晋首邑”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寺庙</p><p class="ql-block"> 连绵的秋雨还时不时地下着。我们采风团成员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八九个古村落,侯村乡的张拔村、黄寨镇的黄寨村、东黄水镇的西殿村、凌井店乡的大方山村、高村乡的北社村、大盂镇的三畛村等。这些村落都是颇有历史的古村落,基本上村村都有寺庙。张拔村的玉泉寺、西殿村的轩辕庙、北社村的西林寺、三畛村的真武庙等,其中轩辕庙为国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先说玉泉寺,建在张拔村一条深沟旁的土崖上。这条沟被命名为寺沟,因寺得名。村民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沟里有一股活水,常年流淌着。小孩们经常下到沟里玩,春天摸蝌蚪、夏天游泳,秋天割苇草,玩得不亦乐乎。如今,溪水早已断流,沟的后半部分因为土崖的两边坍塌也被填埋了。填埋后修了个巨大的广场,夏天村民在这里聚会乘凉,不失为一项民生工程。</p><p class="ql-block"> 一条类似于甬道的路通往玉泉寺。路两旁尽是枣树,由于没完没了的秋雨,树上的枣子已经发霉,树下的枣子更是浸泡烂了。玉泉寺的门口有棵国槐,树龄200年,院子里有两棵枣树,标注为200年树龄,树上的枣子同样未能免除厄运。我还是摘了一枚尝了尝,味道不佳,仅仅为了满足品尝百年枣树果实之虚荣心而已。</p><p class="ql-block"> 玉泉寺属于佛教寺院,有大雄宝殿为证,这里也有供奉人文初祖的黄帝庙。黄帝庙里供奉了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十药王画像,有文字这样记述:“维公元六月十九良辰,祥光普照,瑞气盈庭。今阳曲县张拔村玉泉寺因缘殊胜,十药王画像恭迎圆满,群贤毕至。谨备沉香素果、净水鲜花,虔心礼拜,以表至诚供养之忱。”供奉药王目的是让药王在此常设道场,为村民解除疾病,也为前来拜谒者消灾免祸。</p><p class="ql-block"> 寺院里不见和尚,却有两个尼姑值守着,这种成分的构成从未见过。两个尼姑个个身材魁梧高大,说话中气十足,滔滔不绝地给大家讲解。</p> <p class="ql-block">  阳曲这地方对黄帝很重视。除了玉泉寺里供奉了黄帝以外,西殿村专门为黄帝建了一座庙,黄帝的名字叫轩辕,所以叫轩辕庙。张拔村的玉泉寺里,黄帝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轩辕庙里的黄帝那叫一个扬眉吐气,有了自己的地盘。轩辕庙的明清建筑和壁画颇具价值,因此,2019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国保单位。引起我注意的是两通碑的碑头,一通写着“名传奕禩”,一通写着“贞珉流芳”。同样表达的是名垂千古的意思,但是用词非常特别,也极少见到这样文气十足的表述,可见,当初立碑时,碰上了有学问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玉泉寺皇帝庙前有一棵树龄100年的油松树,应该还有一棵,可能是死了,补栽了一棵小树苗。轩辕庙前是两棵树龄160年的楸树。庙前栽植松柏的常见,植楸树的还是第一次遇到。</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玉泉寺的黄帝庙,还是西殿村的轩辕庙,殿前对应的便是戏台,这是一种建筑的形制,佛教寺院没有戏台。我开玩笑地说,轩辕庙供奉的是中国人,喜欢看戏,佛教是外国人想看也看不懂,所以不必建戏台。</p><p class="ql-block"> 在西殿村参观轩辕庙时,正值正午时分,天空终于退去了密布多日的阴云,迎来了久违的艳阳天,蓝天一碧如洗。突然,好几群的乌鸦,宛若天兵天将从头上掠过,大有遮天蔽日之气势。我顺势举起手机按了视频键,录了这个难得的场面。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阳曲,河北、北京、山西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报道。我就想,是不是同一群乌鸦呢?它们集结一起,跨越几个省份,要飞到哪里,赶赴一场什么样的盛典呢?</p><p class="ql-block"> 北社村的西林寺,也处于高高的土崖边,刀割斧劈般的壑汇总成一条又深又长的沟,沟底还种植着庄稼,被称为地质公园。土崖上也是枣树成林,枣子高挂,地上也是铺满了落果,可惜的是只能成为风景,无法变为农民口袋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西林寺位置高卧,有俯视众生之感。寺内有清朝的碑十通,殿外两头墙壁上的壁画引人注目。村长介绍说,当年,这些壁画都是用泥巴糊起来才得以保全至今,大殿曾一度作为学校教室而存在,这是寺庙免遭厄运的常见保护方式。</p><p class="ql-block"> 三畛村的真武庙,位置比较特别,建在城墙上。城墙比较厚,出入村寨的门洞像隧道一样深邃。当年也是通往外地的唯一路径,不管人走还是车行,一定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p> <p class="ql-block"> 民居</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采风的主题是古村落,所以走访的都是颇有历史感的村寨,看民居应是题中之义。这里的古院落多是直接用黄土夯就的,也有用黄土做成胡结垒成的。张拔村是这样,保存更多的是北社村,到处能看见这样的院墙被岁月剥蚀依然坚韧地挺立着,忠诚地守护着一方领地。从残垣断壁处往院子里探望,有的屋子已经坍塌,有的早已被主人废弃,荒草萋萋,院墙还不放弃自己的职责。有的院落保存还好,比如张拔村的一户人家,一进、二进,院中套院,大门上还有木雕牌匾“履信思顺”,书写者是二酉。二酉原名白昶,清朝年间阳曲的一位书法家。能在宅院悬挂这样的牌匾也算是书香门第。</p><p class="ql-block"> 北社村,原名郭家堡,传说是唐朝郭子仪的发祥地,民间也有“天下郭氏出阳曲”的说法。村中建有碑亭,树立一通碑,上述“大唐赠太保祁国贞郭公庙碑”,碑亭后面的墙上有《碑记》写道:“《郭家庙碑》是唐朝名将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所建,由颜真卿撰文书碑。立于公元764年,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碑中记载郭子仪祖籍为山西太原。阳曲是郭氏的发祥地,北社(郭家堡)是郭氏的古村居。”这里树立的乃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北社村的52号院落,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院子属于二进,第一进低一些,第二进属于独立院子,从院子外面到屋内陈设非常讲究。现在的主人已经和以前已非同族,但是那种传承精神随处可见。屋内陈设有条不紊,干净利落,巨大的铁锅坐在灶台上。卧室的墙上还贴着1988年的挂历和《大众电影》海报。这不是专供游人参观的摆设,而是住人的屋子。虽然没有看见主人,但是从屋内屋外处处看到这家主人的品味非同一般。最吸引我的是门上过年时贴的春联,虽已褪色,字迹尚存。字迹拙扑,笔锋藏刀,书法修养相当深厚。对联的内容也颇有意趣,比如大门的背面有这么一副:“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能在自家院子里书写这样的内容也算别有意趣。还有大门口停放的马车上,这样写道“逍遥远近游”。马车或汽车上通常会写“出入平安”的字样,像这样的用词已属罕见,不难看出主人身上涵养着浓郁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三畛村看到一处院子,主人是两位八九十岁的老者。房屋古色古香,典型的阳曲民居,四面墙体砖筑,屋内是窑洞,门楣上书“福履绥之”四字,把传统文化引申到了《诗经·樛木》中。在这样的民居参观,没有传统文化的底子还真不敢轻举妄动。也是在三畛村,一座四合院颇为豪气,院墙高,墙体砖砌,门楼雄伟,关键是门楣上的牌匾颇引人猜想。三个字,前两个为“自有”没有争议,第三个字,我初看时很笃定地认为是“乐”的繁体字,也就是“自有乐”。村长介绍说是“粟”字。“粟”字的下面是“米”字,而这个字的下面是“木”字。下面是“木”字只能是“栗”字了。“栗”字在这里又不知所云。到底是什么字,把我搞糊涂了。主人在自家门楣上猜字谜,是不是玩得有点过了?</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时间远远不够,阳曲的古村落太多了,可看的东西更是枚不胜举,每一个村子都有独特的文物古迹和民居值得再三品尝。比如在黄寨村看到著名书法家、给“中国人民银行”题写名字的马文蔚旧居,还有其对面曾经是慈禧太后路居的地方,古迹虽然不可见,但是气息尚存。还有阳曲县委旧址,华国锋居住过的房屋,都是值得不断走访和研究的历史遗存。除了寺庙和民居,阳曲的山水风光也很美,比如三郎洞景区,太原人双休日也会驱车前往的休闲度假地。阳曲真是个好地方,三晋首邑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2025.10.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