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居民点总有些自在生长的生命,墙角的杂草、檐下的麻雀,还有那些穿梭在巷弄里的流浪猫狗。大些的猫狗早已摸透了生存的门道,总在垃圾箱周围盘踞,凭借身强力壮抢得残羹冷炙。可那些乳臭未干的小家伙就没那么幸运了,瘦弱的身子在夹缝里讨生活,常常饿得直打晃。</p> <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那只黄色的小流浪猫闯进了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它第一次出现在我家后院时,像团毛茸茸的蒲公英,毛色是那种暖融融的姜黄,只是沾了些尘土,显得有些灰扑扑。那天我正端着碗在院里吃饭,忽然听到一阵细弱的“喵呜”声,低头一看,它正蹲在篱笆外,圆溜溜的眼睛直勾勾盯着我手里的碗筷,尾巴紧张地夹在腿间,却又忍不住往前挪了半步。</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这只小馋猫像是掐准了钟点。每天饭点一到,它准会准时出现在后院门口。起初只是远远地叫,声音细细软软,带着点试探的委屈,像个怕被拒绝的孩子。我若是假装没听见,它便会把叫声拔高些,带着点撒娇的意味,直到我端着剩饭走出来,它才会安静下来,尾巴轻轻摇晃着,却始终与我保持着几步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这小家伙与人的距离感把握得极妙,像一场心照不宣的拉锯。我端着食物靠近,它会警觉地后退,爪子在地上刨出浅浅的印记,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像是在说“别过来”;可我转身要走,它又会小心翼翼地跟上来,小碎步迈得飞快,鼻尖几乎要碰到我的裤脚时,又猛地停下,仰头望着我,眼神里半是依赖半是防备。</p><p class="ql-block"> 喂过几次后,它渐渐放下了些戒心。不再满足于后院的投喂,开始试探着往屋门口凑。我家后门常虚掩着,它会把小脑袋探进来,鼻尖嗅来嗅去,眼睛滴溜溜地打量着屋里的陈设,喉咙里发出轻轻的“呼噜”声。可只要我稍一抬头,它便像受惊的小鹿,“嗖”地一下缩回脑袋,一溜烟跑到院角的柴堆后,只露出两只眼睛偷偷张望,那副又想亲近又怕受伤的模样,让人心里软软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故意把半碗面条放在门槛内,想看它敢不敢进来。它在门口徘徊了许久,前爪一次次抬起又落下,尾巴尖紧张地抖动着。最后大概是抵不过饥饿,它弓着身子,贴着地面溜了进来,叼起一块熟土豆块就往外跑,跑到柴堆后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又飞快地跑回来,如此反复,像场紧张又甜蜜的偷食游戏。</p><p class="ql-block"> 日子久了,这只小馋猫成了我生活里的特殊存在。它记得我的脚步声,听得懂我唤它“小黄”的语调,却始终不肯让我碰一下。我蹲下身朝它招手,它会犹豫着走过来,用毛茸茸的脑袋蹭我的裤腿,可手刚要碰到它,它便像触电般跳开,远远地看着我,仿佛刚才的亲近只是一场错觉。这种若即若离的相处,倒比家养的宠物多了几分微妙的默契——它依赖我的投喂,却保留着自己的骄傲;我享受这份被信赖的温暖,也尊重它不愿被束缚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只是我们常常不在家,离家前,我都会在院角多放些猫粮和清水,想着它能熬过我们不在的日子。邻居说:“要不就收养了吧,省得总惦记。”我何尝不想?可收养不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是要保证它每天有饭吃,有遮风挡雨的地方,有长久的陪伴。这份责任,容不得半点敷衍。</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来,远远就看见小黄蹲在院墙上,看到我便“喵”地叫一声,声音里带着点雀跃。那一刻忽然明白,人与动物的相处,未必非要据为己有。它是自由的,我是牵挂的,这份淡淡的联结,或许正是最舒服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居民点的流浪猫狗依旧在巷弄里穿梭,小黄只是其中一只。但它让我懂得,爱心未必是将其圈养,更可以是给予尊重与空间。当我们愿意为这些小生命留一碗饭、搭一个窝,当它们愿意在人类身边保留一份信任,人与自然的和谐,便藏在这日复一日的相处里,藏在那只小馋猫既依赖又独立的眼神里,温暖而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