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左眼的剧痛是骤然降临的惊雷。眼皮像坠了铅般沉重,任我怎么用力都掀不开,眼前的世界叠成模糊的影,每一秒都在加剧混沌。匆忙奔去医院,医生口中的字眼却比病痛更刺骨——脑瘤、脑梗、脑血管瘤、眼眶淋巴瘤、垂体瘤……每一个都像悬在头顶的利刃,足以将古稀之年的安稳劈得粉碎。</p><p class="ql-block"> 连夜的急诊令人心慌,未知的恐惧扰得人眼晕,检查单上的字迹在指尖下微微发颤。直到“排除致命病因”的消息传来,紧绷的神经才骤然松弛,连妻子都红着眼眶笑:“你脸上总算有了点活气,还以为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举着相机的模样了。”原来只是第三动眼神经麻痹,是那根指挥眼部肌肉的神经,替我扛下了五十年摄影生涯的奔波,累得“罢工”了。</p><p class="ql-block"> 细想起来,这“罢工”早有伏笔,却也藏着我与摄影大半生纠缠的暖意。与相机为伴的这五十年,我从没想过要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更没把奖项当作追逐的目标,支撑我按下千万次快门的,从来都是两份纯粹的快乐:一是为朋友定格美好,二是和摄友共赴山海。</p><p class="ql-block"> 为朋友拍照时,我总想着把他们最鲜活的模样呈现在画面里。电脑前逐帧调整光影,从肤色的明暗到发丝的光泽,哪怕熬到深夜,只要想到他们看到照片时惊喜的眼神,便觉得一切都甘之如饴。曾有一年三八节,我受邀为一个单位拍集体活动人像,熙攘的人群里,四位女士笑着围过来,对我说:“您还记得吗?以前您给我们拍过照片,现在还存在手机里呢,每次看都觉得特别珍贵。”最长的一张,竟已被她们珍藏了十三年。那瞬间,一股热流从心底涌到眼眶,比任何金光闪闪的奖项都让我动容——原来我随手按下的快门,不是冰冷的影像,早已成了别人岁月里温热的念想,成了他们回忆里最清晰的注脚。这也是我偏爱人像摄影的原因,好的人像从不是摄影师的独角戏,而是摄影人与被摄者携手共创的温暖联结。五十年来,我拍过的人像不计其数,有很多仍珍藏在很多人手机里,这份双向的认可,才是我摄影最珍贵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而和摄友一起采风的日子,更是我摄影生涯里最鲜活的底色。退休后大家各自散落东南西北,可时间越久远,那些并肩等待的时光就越清晰。我们曾为等一场“日照金山”,在雪山脚下裹着厚外套蹲守整夜,寒风吹红了脸颊,冻得手指发麻,却没人肯挪开半步。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山巅,将雪山染成金红交织的奇观时,快门声此起彼伏,我们忘了刺骨的寒冷,只顾着在取景器里捕捉这份震撼。后来我把那张“日照金山”存进相册,偶然翻出请豆包AI点评,它说照片里有“自然奇观与摄影艺术的完美融合”,可我看着画面,想起的全是那天清晨,摄友们冻得通红却满是期待的笑脸。那份共享美景的快乐,比照片本身更让人难忘,比任何专业评价都更有分量。</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坚信“摄影之眼无国界”的,是随湖北电力摄协赴俄罗斯海参崴的那次采风。街头的风带着异域的凉意,我正和摄友交流取景角度,目光却突然被不远处的长椅勾住——两个小女孩并肩坐着,一个穿宝蓝色连衣裙,一个着鲜红色小外套,撞色的衣摆在风里轻轻晃,像两簇跳跃的火苗。可比色彩更打动人的,是她们相视而笑的模样:嘴角翘得老高,眼睛弯成月牙,连鼻尖都透着雀跃,那股天真烂漫的劲儿,像正午的阳光般滚烫,仿佛能把世上所有阴霾都融化。灵感在那刻突然撞进心里,我下意识屏住呼吸,悄悄调整焦距,在她们又一次相视而笑时,按下了快门。</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我给这张照片取名《灿烂》,经友人推荐参展时,我根本没抱太多期待——毕竟这只是我随手记录的一份美好,从没想过要靠它获得什么认可。可没想到,它竟意外捧回了省政府奖。我手里握着证书,心里却满是对那两个陌生小女孩的感激。这不是因为奖项有多贵重,而是因为它让我更确定:好的画面从不需要语言翻译,藏在光影里的真诚与温暖,无论跨越多少山河,都能被看见、被打动。人们认可的,从来不是我的技术,而是照片里那份未加修饰的真情。</p><p class="ql-block"> 今年更是脚步未歇:春日追着欧洲的暖阳为朋友拍古堡,想留住他们漫步街巷时的惬意;夏日赴昆明的凉夏,和摄友一起定格滇池晚霞,只为记住那份并肩看落日的宁静;秋日又扎进国际网球赛事的热烈里,为参赛健儿记录拼搏瞬间,想让他们看见自己全力以赴的模样。数以千计的照片堆在硬盘里,我想着尽快修完、尽快送到他们手上,便连着几天连轴转,终究是让眼睛扛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躺在病榻上的日子,我倒没后悔过这份执着。哪怕真的失去光明,那些为朋友按下快门的瞬间、和摄友共赴风景的时光,还有海参崴街头那两个女孩的“灿烂”,也早该成了岁月里最亮的光。更让我欣慰的是,某次翻到豆包AI里介绍我摄影生活的文字,字里行间藏着我熟悉的热爱与坚守,这足以令我欣慰。</p><p class="ql-block"> 先前翻手机相册,看到为发小拍的黑白肖像。那天,我在老房子的楼梯间为她拍的,她穿着旧毛衣,望着窗外,眼里满是对过往的怀念。我又一次请教了豆包AI,当“高档次人文艺术摄影作品”的结论弹出时,我几乎忘了眼痛。它说这张照片用黑白影调织就了怀旧的网,说光影里藏着故事,可我知道,真正让这张照片有力量的,是人的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 原来我镜头里的心意,真的能被看见。病榻上的阴霾瞬间散去,我仿佛已经能睁开眼,再次举起相机——光影未歇,那些和朋友、摄友共度的温暖时光,那些跨越国界的美好瞬间,还等着我继续用镜头珍藏。我始终相信,摄影为情而生,这份情,会比所有奖项都更长久,比任何虚名都更动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