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看朋友情的弥足珍贵

梁兄岁月

<p class="ql-block">  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有一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展现了真挚友情与知音难觅的深刻主题。</p><p class="ql-block">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名上大夫,因他是楚国人,被晋王派去楚国进行邦交,同时琴艺高超,但一直未能遇到真正理解他音乐的人。俞伯牙在这次旅途中,面对自然美景即兴弹奏,樵夫钟子期竟能准确领会他琴声中的意境,无论是“巍巍乎若泰山”还是“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俞伯牙惊喜万分,视钟子期为知音。两人分别时约定来年中秋再聚,共赏琴音。俞伯牙如期而至,却得知钟子期已病逝。俞伯牙悲痛欲绝,来到钟子期墓前,弹奏最后一曲《高山流水》,曲终后摔琴断弦,誓言终身不再弹琴。这个故事不仅是对真挚友情的歌颂,也表达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成为中华文化中“知音”的象征,流传千古,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一个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做“朋友〞。“朋友”这个词看似简单,却像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我们人生的皇冠上,更象是人的影子,在你一生中常伴你左右,如影随行。我们多数人认知的“朋友”还是个宽泛词,何为朋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像一枚多棱镜,随视角不同而折射出不同的光,因此,很难给“朋友”下个准确的定义。“朋友”一词,在汉语里远不止“认识的人”那么简单。若要给出一个定义,不妨从词源与字面意义、先哲经典和当代事例三个方面去理解。</p><p class="ql-block"> 从词源与字面意义上看, “朋友”二字皆从“月”得声,本义却与月亮无关。“朋”最早指两串贝或玉串在一起,同贵同量;“友”是两只朝同一方向握在一起的手,同心协力。合起来,自带“等量同心”的暗示:既平等,又同向。</p><p class="ql-block"> 从先哲经典上看,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朋”放在“学而”首章,强调因共同志向而生的喜悦;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再添一条“无利”的过滤网。二者一正一反,给“朋友”内涵划出两条底线:一要有“志”的共振,二要能“淡”出功利。失去前者,只剩熟人;失去后者,易成利益同盟。所以,若非要给“朋友”一个注脚,可写成一句话:“平等为朋,同心曰友;经得起功利稀释,也扛得住时空检验的那些人”。</p><p class="ql-block"> 从当代事例上看,你无需每天在视频上发出问候,也不用频繁发朋友圈炫耀你们的关系;你们久不联系,一开口仍敢直奔主题而不需要客套,彼此的眼神、微笑就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用多说,彼此心照不宣;他比你先一步成功或职场晋升,你仍真心点赞,因为确信彼此不是谁高谁低。 </p><p class="ql-block"> 这三条若同时成立,才配得上汉语里那个沉甸甸的“朋友”二字。社交软件“friend”,翻译成的“好友”,却多半只是互关之友。真正的“朋友”之意反而不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变得“快餐化”的时代,朋友圈里满是“面子朋友”,真正能称之为“朋友”的,寥寥无几。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着朋友之间相互背叛出卖的各种故事,并有着〝朋友不就是用来出卖的吗”的台词,再有就是从小竹马之交,闺密之谊,长大后各自反目成为仇人的戏码,道尽了朋友之间的情如纸薄,在时间这个试金石面前都分崩离析。</p><p class="ql-block"> 更多的是那种常在一古起吃吃喝喝的朋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酒肉朋友,酒是媒介,话是纽带,一喝酒,天上地下胡吹一通,拍着胸脯称兄道弟。</p><p class="ql-block"> 凡此种种,〝朋友”一词很难定义。也许有人会说,把朋友整那么复杂干什么?微信里能列通信录的,能在朋友圈互聊的都算朋友,这种认知也有一定的道理。 </p><p class="ql-block"> 朋友的类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绝活”,朋友分门别类,各有千秋。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生阶段,朋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知心朋友”。这类朋友,能与你倾诉心事,分享喜怒哀乐。你们可以“无话不谈”,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彼此心心相印,知己难寻。这样的朋友,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三国中的刘、关、张也是这样的朋友,甚至是结拜的异姓兄弟。</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职场伙伴”。他们帮你解决工作难题,激发潜能。职场上的友情,有点像“打怪升级”,既是合作的纽带,也是你成长的助推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了这些“战友”,你会发现自己在职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p><p class="ql-block"> 再者,是“邻里或熟人”。关系虽不如知心好友那般深厚,但他们带来的温暖,却让生活多了一份便利和安心。邻里互助,正是“邻里情深”的最佳写照。</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些“短暂邂逅”。旅途中遇到的朋友,或是在某个特殊时刻结识的伙伴,他们的出现,或许短暂,却在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正如古人云:“人生如寄,何处不相逢。”每一次相遇,都是人生的奇遇,每一段友情,都值得我们用心呵护。</p><p class="ql-block"> 朋友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但这个时空一定是朋友间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生命时间段的。两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无论距离多远,两个人的年岁无论相差多大,两个人无论性别都有可能成为朋友。唐代诗人张九龄诗曰:“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代诗人王勃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都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即使相隔万里,心灵依旧相通,友情的真挚超越时空,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说了那么多朋友的种类、关系,可以看出“朋友”一词确实是很宽泛的,但我更认为“朋友”一词也可以窄范围界定。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章节由管鲍之交点出了朋友的的种类。管夷吾与鲍叔牙均为商人共同经营,他们得利均分,管每分利时多取,鲍却不以为管贪,知其家境贫困,后管因事被囚,鲍还帮助管脱困,并举荐其为丞相。由此故事冯梦龙引出,朋友分为三种:“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p><p class="ql-block"> 知己、知心、知音,是三种朋友的划分。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朋友的宽泛解释,却不了解古人就对朋友作了窄范围的分类。无论是知己、知心、知音前提是以德相交,以心相交,同心同向,没有利益的权衡,没有他念的左右,以诚相待,这是孔老夫子早就告诫我们的。</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朋友,请珍惜吧,这样,你的人生将更加丰富精采</p><p class="ql-block"> “朋友”,不仅仅是陪伴,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文章中的图片为AI制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