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021)

宜茗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宜茗</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18504177</p>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一直在讨论和思考什么叫咬文嚼字。有人说咬文嚼字是个贬义词,强调过分对文章抠字眼不注重实际思想表达,有人说有人咬文嚼字是个褒义词,注重对文章的锤炼对用词的考究。</p> <p class="ql-block">  那什么是咬文嚼字呢?美友们争相发言也给了我很好的提示,引发我的思考。“咬文嚼字”作为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北窗呓语》,描述文人拘泥文字的现象,奠定了成语的雏形。‌‌这几天讨论的咬文嚼字是一个褒义词,指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强调文字锤炼需服务于思想情感的精炼。‌‌简言之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精准表达。作者想通过文字表达思想,读者通过文字能够准确接收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能达到这个效果,就说明作者在文章的锤炼方面已经咬文嚼字了。</p> <p class="ql-block">  有一位昵称为“宇中观望 ”的美友发表了他对咬文嚼字的观点。他说:为何要如此执着于咬文嚼字?因其背后是对思想与美感极致的苛求。精准,是最高级的华丽。一个恰如其分的词,胜过三个模糊的形容词。它能让抽象的情思具象可感,使幽深的哲理豁然开朗。韵律,是文字的音乐。推敲平仄与节奏,让句子读来琅琅上口,气韵流动,于无声处增添文章的魅力。深度,源于字里行间的沉淀。反复斟酌的过程,正是思想深化、情感提纯的过程。敷衍其词,终难掩内涵的空洞。</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被老师的观点深深地震撼和感动,这是关于咬文嚼字最精准最通俗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看红楼梦,红楼梦里林黛玉曾经把李商隐的一句诗“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仅仅改动了一个字,却把黛玉当时的处境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残荷”暗喻她日渐衰弱的身体状态,而“听雨声”则呼应她对命运的感知。例如,她曾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现出对生命终将消逝的认知。通过诗句,我好像看到秋日的细雨淅淅沥沥飘落,池塘里的荷叶叶子枯黄了一半,细雨轻轻地飘落在残荷之上,那种声音凄美而悲凉。林黛玉独自一人斜靠在窗边,触景生情,孱弱的身躯,寄人篱下,不知道自己的幸福在何方,不免伤感落泪。一个“残”字把当时黛玉的心境描绘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读经典,例如《了凡四训》《道德经》等,虽然读的不多,却爱不释手,颇有收获,越读越有智慧。其语言之精炼,思想之深邃,启迪着一代一代有缘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