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A:张松龄原创七律《不须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须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一感张洪明“三化”诗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松龄 黑龙江绥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1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兰亭笔会聚当年,重彩深描润故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冻土悯农惊礼部,寒山立雪拜文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繁华入墨诗心炯,盛世着情意境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化翻新风雅颂,凌空天马不须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杨守昌老师的阅读赏析评论助读</span></p><p class="ql-block"> 承古开新的诗学实践</p><p class="ql-block">——品读张松龄老师的《不须鞭》及对“三化”诗潮的审美诠释</p><p class="ql-block"> 文/杨守昌</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酬和之作,更是一篇以诗歌形式写就的“诗学宣言”。它生动地演绎了张洪明先生所倡导的“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三化”诗潮,其本身便是这一诗学主张最完美的实践。其文学素养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一、标题破题:“不须鞭”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诗题《不须鞭》是全诗精神的凝练,源自结句“凌空天马不须鞭”。它传递出的是一种至高的创作境界:</p><p class="ql-block"> 1. 从“必然”到“自由”:意味着创作不再是外力鞭策下的苦吟,而是内在生命饱满后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2. 从“规范”到“超越”:表明诗人已深刻内化了艺术规律(“三化”),从而实现了对规训的超越,进入挥洒自如、从心所欲的化境。</p><p class="ql-block"> 这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自信、昂扬、自由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二、结构解析:一场逐层递进的精神仪轨</p><p class="ql-block"> 全诗四联,恰似一场精心构筑的精神仪轨,层层上升,终至顶峰。</p><p class="ql-block"> 1. 首联:奠基·文化的传承与使命</p><p class="ql-block"> “兰亭笔会聚当年,重彩深描润故园。”</p><p class="ql-block"> “兰亭笔会”:以中国文艺史上最著名的雅集起兴,并不止于怀古。它巧妙地将当代“三化”诗潮的倡导与实践,置于辉煌的传统文化谱系之中,赋予其正统性与历史厚度。</p><p class="ql-block"> “重彩深描润故园”:此句指明了使命。“重彩深描”是艺术手法,更是投入时代深处的郑重姿态;“润故园”是目的,意指以文化甘露滋养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开篇即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立意高远。</p><p class="ql-block"> 2. 颔联:立骨·苦寒中的坚守与突破</p><p class="ql-block"> “冻土悯农惊礼部,寒山立雪拜文坛。”</p><p class="ql-block"> 此联是全诗的筋骨,充满了北地诗人特有的生命体验与精神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冻土悯农”:是高度凝练的“生活化”与“社会化”书写。“冻土”既是东北自然环境的写实,也隐喻着创作需深耕的、甚至有些板结的现实土壤;“悯农”则直指《诗经》以来的民本情怀,是诗人对大地与劳动者的深切关照。</p><p class="ql-block">· “惊礼部”:一个“惊”字,石破天惊。它宣告了,这种从“冻土”中生长出的、带着生命温度的作品,其力量足以撼动传统文坛的中心话语体系。</p><p class="ql-block"> “寒山立雪”:化用“程门立雪”的典故,但意境更为苍茫、孤高。它描绘的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对文学事业的虔诚与坚守,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拜文坛”:此“拜”非顶礼膜拜,而是以卓绝的姿态与厚重的成果,向文学圣殿致以庄严的敬意,是平等意义上的精神对话。</p><p class="ql-block"> 3. 颈联:展怀·时代的映照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繁华入墨诗心炯,盛世着情意境宽。”</p><p class="ql-block"> 此联是全诗的气血,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何写”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繁华入墨”与“盛世着情”</p><p class="ql-block"> 这是“现代化”书写的具体呈现。诗人主动将笔触探向当下的“繁华”与“盛世”,但关键在于如何书写。</p><p class="ql-block"> “诗心炯”与“意境宽”:这是诗人的回答。 “炯”字如明灯,意味着诗人不是被动记录,而是以明亮、敏锐、洞察的“诗心”去观照时代,从而避免浮泛的颂歌。“意境宽”则是结果——当个人“着情”于时代,个体的情感便与宏大的叙事相融合,自然能开拓出博大深远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4. 尾联:飞升·理想的达成与自由</p><p class="ql-block"> “三化翻新风雅颂,凌空天马不须鞭。”</p><p class="ql-block"> 此联是全诗的灵魂,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三化翻新风雅颂”:</p><p class="ql-block"> 卒章显志,直接点明诗学主张。“翻新”不是颠覆,而是为古老的“风(民间关怀)、雅(士人情怀)、颂(时代赞歌)”注入现代精神,使其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凌空天马不须鞭”:</p><p class="ql-block"> 一个瑰丽而雄健的意象,将全诗推向高潮。这匹“天马”是挣脱了一切枷锁的创造力的象征,是承古开新后所抵达的自由境界。因为“三化”已内化为诗人的血肉与本能,故无需鞭策,自能凌空翱翔。此句完美呼应诗题,形成一个闭环,余韵悠长。</p><p class="ql-block"> 三、艺术特色:承古开新的美学典范</p><p class="ql-block"> 1. 典故的现代转义:诗中的“兰亭”“立雪”“风雅颂”“天马”等,均非简单借用,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构建当代诗学精神的砖石。</p><p class="ql-block"> 2. 意象的冷暖辩证:“冻土”“寒山”的冷与“诗心炯”“盛世情”的热形成强烈对比,在张力中凸显了诗人于困境中坚守、于严寒中迸发热情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3. 格律与精神的统一:诗歌严守七律格律,工稳典雅,但其内蕴的精神却是现代、奔放而自由的。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恰恰证明了古典形式完全能够表现现代思想,是“三化”诗潮可行性的最佳证明。</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这首《不须鞭》是一首具有诗史意义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在“感”诗潮,其本身就是诗潮最有力的“体现”与“证言”。它完整地展现了一位当代诗人如何从文化传统中汲取底气(首联),在现实生活的冻土上立定根基(颔联),以炯炯诗心升华时代气象(颈联),最终抵达艺术创造的自由王国(尾联)的全过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是深入传统的“根脉”之后,生长出的面向未来的“新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关于“三化”理论的简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松龄</span></p><p class="ql-block">1.“三化”理论的开创者是黑龙江省绥化人/张洪明先生。</p><p class="ql-block">他针对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发展创作的“自由化、全盘西化和贵族化”的现象及思潮,大胆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创作主张。</p><p class="ql-block">1985年,在政府领导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主编了诗刊《乡土诗人》,提出“三化”理伦和实践的具体主张。并邀约山东、天津、江西、安徽等七个省(市区)同步运作丶相继出刊,合力推进全国乡土诗歌创作的“三化”实践。</p><p class="ql-block">2.张洪明将他撰写的《三化论》,寄给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中办、国办、和文化部将该文转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派人来黑龙江及绥化调研。中国社科院和中央党校都给予肯定。《文艺报》、《诗刊》等20多家重要报刊,先后发表评论和报道文章。</p><p class="ql-block">出版了社会主义文化《三化》理论研究专辑。全国40多位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并撰写了论文。</p><p class="ql-block">3.张洪明先生提出的“三化”理伦和实践,得到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支持鼓励。大诗人艾青、中国时报社社长 江牧岳、中国文联副主席李英。及臧克家、贾平凹、王双印、田间、刘绍棠等300多位文化界名流,都参与或信件指导过相关活动。</p><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26日,在绥化地区,专门召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理论与市场经济研讨会》。此后,每年都邀约一些专家,在相关省、市召开研讨会,推进乡土诗歌“三化”的创作和理论研究。</p><p class="ql-block">4.张洪明一生研创乡土诗歌,在全国几十家诗刊、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和论文500多篇。组织编辑“乡土诗集选”五部。他的万行长诗乡土诗歌代表作品《天籁之音》已经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