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与朋友一起围炉畅饮时,一位文友忽抛问句:“‘沉鱼落雁’的‘落雁’,究竟落于何处?” 我脱口应道:“自然是王昭君和亲途中。”</p>  <p class="ql-block">  他抚掌而笑,吟出两句诗:“明妃去日花应笑,大雁落在石砭上。” 末了补一句:“你这绥德人,该回去好好看看了 —— 那里才是诗与歌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文友的话像一粒石子,在我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带着几分 “羞愤” 与急切,我踏上归乡路。骑着驴儿漫行其间,才惊觉这座阔别多年的小城,原是块藏拙的璞玉,每一寸肌理都涌动着未加雕琢的灵动气息。</p>  <p class="ql-block">  绥德,古称上郡,魏晋南北朝时定名。“绥” 是绥定四方、安邦宁民,“德” 是德政润野、教化无声,二字相叠,便藏着这座城穿越千年的处世风骨。</p>  <p class="ql-block">  写绥德,不能只写二水绕城、五峰环伺的风水绝佳,也不能只写 “春风戍垒闲耕,夏日云岩朝爽,秋江理水涌浪,冬雪漫卷北国” 的四时景致。要写那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厚度,写那跳动不息的时代脉搏。黄帝制桎梏定秩序,尧帝登高祭天地,舜帝教农桑启民智,是绥德的传说底色;扶苏月下寄思、蒙恬以竹造笔、李广弯弓射虎,是绥德的演绎篇章;汉武帝巡边筑城、乾隆御题 “秦汉名邦”、江士松手书 “天下名州”,是绥德的历史印记;绥德师范的琅琅书声、抗日军政大学的激昂呐喊、三五九旅的浴血厮杀,是绥德的红色基因;蕲王韩世忠仗剑从戎、李子洲播撒星火,是绥德的本土脊梁。这些故事如散落在时光里的珍贝,被岁月丝线串连,在静水流深的日子里流转光华,在波澜不惊的年代里沉淀温情,向每一位过客诉说着一座城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写绥德,不能只写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的贫瘠,不能只写呜咽泉边的悲怆、大秦将士掬土筑冢的壮烈。要写 “山环水匝古绥州,一片晴光碧树秋” 的清朗,写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的悠远,写那藏在风沙里的诗意风骨。</p>  <p class="ql-block">  写绥德,不能只写无定河的温润流淌,更要写游牧文明与黄土文化相拥相融的文化自信。五个 “国字号” 招牌(注:绥德是民歌之乡、秧歌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石雕之乡),让这座小城的底蕴底气尽显,“能” 得掷地有声。</p>  <p class="ql-block">  绥德人爱 “能”,且能得理直气壮。“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殊不知 “绥德的女女俊个蛋蛋”,眉眼间尽是黄土高原的灵秀;绥德人爱 “能”,且能得名扬四海。“提起那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一曲《三十里铺》唱遍大江南北,成为陕北民歌的经典绝唱。以信天游为魂的绥德民歌,不受格律羁绊,田间地头、山峁沟梁,张口便能唱出黄土高原的辽阔与深情,曲调高亢如孤雁穿云,自由如长风浩荡。</p>  <p class="ql-block">  绥德人爱 “吹”,且吹得底气十足。绥德唢呐是黄土高原的情感宣泄,长短不一的唢呐管里,流淌着绥德汉子的细腻与刚劲 —— 时而热情奔放如黄河奔涌,时而婉转苍凉如风沙低吟,旋律飘洒在千沟万壑间,唤醒了高原的每一寸沉寂。</p>  <p class="ql-block">  绥德人爱 “扭”,且扭得动人心魄。锣鼓声起,婆姨娃娃便卸下拘谨,村头院落、街道社区瞬间成了欢乐的海洋。后生小伙摇头晃脑,尽显阳刚之气;婆姨女子舞步轻盈,暗藏温柔风情。绸扇翻飞是女人的灵动魂魄,花伞旋转是男人的豪迈气魄,在黄土地的厚重底色上,演绎着最鲜活的激情与浪漫。那是乡村炊烟里的烟火气,是市井喧嚣中的人间味,与天地同乐,沁人心脾,动人心魂。</p>  <p class="ql-block">  绥德人爱 “剪”,且剪出大千世界。“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巧婆姨俊女子手中流转生花。花鸟鱼虫、人物故事跃然纸上,穿越时空阻隔,连接古今岁月,让黄土高原的智慧在剪纸艺术中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绥德人爱 “雕”,且雕得气度不凡。一锤一錾,是匠人们走南闯北的谋生技艺,更是他们安放精神的载体。一刀一刻间,石中生乾坤,人中见风骨,将 “绥德汉” 的刚毅与柔情、民族文化的底蕴与传承,尽数定格在精美的石雕作品中,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  昔日 “骑驴” 看花,只见表层的艳丽;阔别三十载,再提笔写绥德,才读懂这座城的筋骨与温度。爱一座城,便是爱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每一声乡音 —— 那是融入血脉的乡愁,是刻在心底的眷恋,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