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理营养由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组成,不仅孩子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我们成人也需要同时满足。</p><p class="ql-block">我们想以怎样的状态生活,如果同时满足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时,就有了目标方向。</p><p class="ql-block">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努力工作,确保我们工作的饭碗安全。平时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满足安全感。在工作中按时领工资,甚至因自己努力工作,为单位或社会创造了很多价值,家人或社会因我们的努力工作而受益,让自己有价值感。无论在家庭或单位,及所参与的朋友中,有一群人和我们互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心有所归属,满足了归属感的需要。这三者都满足时,我们就生活的非常快乐。</p><p class="ql-block">再比如要面临退休了,会感觉有点迷茫,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怎么安排?可以按照这三个需要去规划。</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是最大的安全感,首先保证身体健康。可以通过练习真气运行、打太极拳、外出运动、唱歌跳舞、有规律的作息进餐等,让自己心情愉悦,保证健康安全。</p><p class="ql-block">在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爱惜自己、身体健康是对儿女最大的价值,不给孩子增加负担。可以尽己所能为儿女做一些事情,参加一些社会义工活动,或者发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继续为家人或社会做贡献,或者和朋友在一起时,能带给朋友很多有共鸣的思想和感受,都会让自己有价值感。</p><p class="ql-block">还要参加一些社会群体活动,有归属感。比如,和一群人一起打太极拳,和好朋友一块去爬山进行户外运动,参加唱歌跳舞画画等培训班,和一群人一块去奉献付出等,主动加入一些群体,让自己有归属感。</p><p class="ql-block">当自己的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都得到满足时,无论我们呈现什么样的年龄状态,都是当下最好的存在,活出快乐满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三大心理营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营养由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如同植物生长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共同构筑孩子健康心理的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全感指孩子对主要照顾者可靠性和自身安全的基本信任,它形成于生命早期,为孩子探索世界提供勇气基地。价值感指个体感到自己被重视、被认可的内在体验,源于童年期从重要他人那里获得的“镜映”。归属感指个体感受到被群体接纳和认同的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全感是心理发展的基石。它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的安全,更是情感上的可靠和可预测。安全感的建立需要照顾者保持情绪稳定、回应一致且可靠。当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被爱着;无论我去哪里,我都可以回来”,安全感才得以建立。价值感是孩子自我概念的核心。它不依赖于表现或成就,而是源于“我存在,故我有价值”的深刻认知。价值感的培养需要家长将孩子的“存在”与“行为”分开——“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但我永远爱你这个人”。归属感是孩子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团体和社会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归属感的形成需要家庭成员间的积极互动和共同参与,让孩子体验到“我们”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这三种心理营养以各种形式呈现:当婴儿哭泣被及时回应,幼儿探索环境时回头能看到父母,青少年尝试新事物时感受到支持而非评判——这些都是安全感的提供。当家长庆祝孩子的努力而非仅仅是成绩,关注孩子的特质而非仅仅是表现,接纳孩子的情绪而非否定——这些都是价值感的培养。当家庭有共同进餐的传统,一起参与决策讨论,共同面对挑战和庆祝成功——这些都是归属感的建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接待过一个15岁的少年,极度焦虑。评估发现,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情绪不稳定——时而过度溺爱,时而严厉批评。这导致他的安全感严重缺乏,总是担心被抛弃。家庭治疗,首先是帮父母建立一致的回应方式,制定可预测的家庭规则。自从母亲尝试着学习情绪管理技巧,父亲调整工作每周开始有固定的亲子时间。六个月后,他的焦虑明显减轻,开始能够建立同伴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个10岁女孩表现出完美主义倾向和过度自我批评。经深入了解,父母过度强调成绩和外在成就,很少肯定她的内在品质。她价值感完全建立在表现之上,一旦达不到自我设定的高标准,就会陷入自我否定。咨询思路就是通过帮助家长学习如何给予无条件的肯定,关注努力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个孩子才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依赖于完美表现,自我接纳度才得以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还接待过一个重组家庭的13岁少年,他感到在新家“像个外人”,经常通过问题行为获取关注。这明显是归属感缺失的表现。我通过家庭活动设计和新的家庭仪式创建,让他逐渐找到了在家中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学会了如何平衡对不同子女的关注,确保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在家中的独特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强调的是,安全感是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没有基本的安全感,孩子难以发展健康的自我价值;价值感又强化了归属感,当个体感到有价值时,更能够相信自己是团体中受欢迎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语言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言是父母与孩子建立心理连接的最直接工具。恰当的言语能滋养孩子的心灵,而不当的言辞则可能造成深远的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诊上,我常从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三个维度,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与父母探讨如何通过语言给予孩子心理营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构建安全感的语言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哭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威胁抛弃)“你要是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条件性的爱)“这有什么好怕的,胆子这么小!”(否定感受)</p><p class="ql-block">这类表达会直接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爱是有条件的、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型依恋,要么过度黏人,要么回避亲密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在这里陪着你,你是安全的。”(提供保证)“即使你做错了,我们也依然爱你。”(无条件的爱)“感到害怕是正常的,我会陪着你面对。”(接纳情绪)</p><p class="ql-block">这类言语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被爱和被保护。这种安全感让孩子敢于探索世界,因为他们知道永远有安全的港湾可以返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培养价值感的语言技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看人家小明,每次都考得比你好!”(比较否定)“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真没用!”(人格攻击)“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罪责归因)</p><p class="ql-block">这些表达直接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够好、不值得爱。长期如此,孩子可能形成低自尊,过度追求完美,或完全放弃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了你的努力,这真的很棒!”(肯定过程)“无论结果如何,你在我们心中都是宝贵的。”(价值肯定)“每个人都有特长,你的优点是……”(独特认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类言语帮助孩子建立内在价值感,让其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在于表现如何,而在于存在本身。这种价值感是自信心的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建立归属感的语言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怎么总是给我们家丢脸!”(家庭排斥)“你不像我们家的人,一点都不……”(比较排斥)“要不是因为你,我们家也不会……”(罪责归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类表达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属于家庭群体,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而不是财富。这种归属感的缺失可能导致孩子寻求不良群体的接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一家人,无论发生什么都会一起面对。”(家庭团结)“你的特点让我们家更丰富多彩。”(欣赏差异)“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重视参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类言语强化了孩子的家庭归属感,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种感受为孩子提供社会支持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语言之外的辅助要素</p><p class="ql-block">除了语言内容本身,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同样重要。同样一句“我爱你”,如果配合冷漠的表情和僵硬的肢体,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当然,一致性也是关键。父母需要保持言语和行为的一致,如果常说“无论怎样都爱你”,却在孩子犯错时收回爱意,就会造成孩子的困惑和不信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实践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日一句肯定:每天至少给孩子一句具体的肯定,关注优点而不仅指正缺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接纳情绪再处理行为:孩子有情绪时,先共情“我看到你很生气/伤心”,再讨论行为界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使用“我”语句:表达感受时,用“我感到担心,当你……”代替“你总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造家庭暗号:如“我们是一队的”等增强归属感的家庭用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歉的勇气:当说错话时,真诚道歉“对不起,我刚才那样说不合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言是每天都在进行的心理建设。父母通过有意识的言语选择,能够为孩子构建坚固的心理基础。当用语言传递无条件的爱、尊重和接纳,就不仅在塑造孩子的现在,更在为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