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博物馆和天一阁

慢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特别喜爱旅游,自然的,人文的景观都非常喜欢。我喜欢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绿草;也喜欢都市的热闹与繁华。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喜欢去游览博物馆,希望通过博物馆,去探究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博物馆里,不仅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文化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蒋氏故里出来,我来到了宁波博物馆。上午还是热辣辣的太阳,一转眼就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到了博物馆,衣服都淋湿了。博物馆的游人还挺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的作品,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很多人甚至就是冲着看建筑来的。 博物馆外墙上使用了大量宁波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砖瓦,有的墙面是倾斜的,仔细看还能发现砖瓦上当年烧制时留下的符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外立面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竹纹理混凝土,主体三层、局部五 层,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立面是一个绝对二维平面,一个山谷断口中一座尺度超宽的阶梯通向原处的第二层“山”。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外廓的方正限制了其他多余的含义,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宁波博物馆陈列由主题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展厅总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一楼设临时展厅,总面积2600平方米。二至三楼为常设展厅,总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和《竹刻艺术——秦秉年捐赠明清竹刻珍品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品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靑铜器、瓷器、竹刻、玉器、书画、金银器、民俗等文物6万余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宁波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牙雕鹰首,高约3.7厘米,以象牙为原材料雕刻。这款文物和其他文物不同,将鹰头故意放大,大勾喙、圆眼、羽毛则处理的比较简单,重点突出了头部特征。作为新石器时代河姆渡的器物,同样证明了河姆渡先民信奉崇尚凤鸟的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彼时正逢“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特展”,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宁波博物馆联合主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汇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五省区市17家文博单位的165件(套)青铜器等文物,按川渝、云贵地理分区呈现先秦至秦汉时期巴蜀、夜郎、古滇等文明特色。重点展品包括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绵阳高新区出土的“三年相邦吕不韦造”铭文铜戈及云南立牛铜贮贝器等,全景式展现商代至汉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灿烂文明。这不仅是一场文物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星堆领衔,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18件文物是本次展览的焦点,其中13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包括神秘的青铜人头像、夸张的中型面具、奇特的铜眼形器等。它们是古蜀王国神权与王权并重的生动体现,其张扬的造型展现了先民非凡的想象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玉礼器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世界同类文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先民们在那里营建了一座庞大的远古都城,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宫殿墓地、构思巧妙的高低水坝、阡陌纵横的水田沟渠,还是神秘莫测的神徽、精美绝伦的玉器、轻巧实用的工具,无不显示出他们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良渚文明以玉礼器、大型祭坛、城市三个物化形态和神权、王权、礼制三项非物化形态为典型要素,成为中华文明进程中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鲜明标志,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现代和未来都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模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千年前,钱塘江北岸、大湖之滨,良渚先民跨过一道时代的分水岭:他们走出了蛮荒,迈进了文明,创造出彪炳于秋的良渚文化,令世界嘱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良渚文化玉器为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之高峰。其数量多、种类全制作精,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绝无仅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是蔚为大观的用玉制度,为疏解中国古代礼制形成。以及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重要实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次特展透过 127件/组良渚文化玉器、石器、陶器精品,向观众展示良渚文化的神圣与精致,多维度解读良渚文明及其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代的圆雕玉衔芝坐龙 :这件玉器展现了一条昂首卷身、半跪状的龙,口中衔着云纹缠枝,尾部刻有阴刻鬃毛,温润的玉质和精湛的雕工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国的谷纹玉璧 :背自玉质,双面雕琢谷纹,谷纹颗粒饱满、雕琢精到。璧是古代祭祀的礼器,典雅大气,古朴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代的雕玉鳜鱼 :白色玉质,圆雕一口衔莲枝、肥厚敦实的鳜鱼。鱼身阴刻相互交叉的斜线表示鱼鳞,尾、鳍铺展如扇,脊中部钻一圆孔,可穿系绳。姿态朴拙、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代的雕魁星纹玉山子:青白色玉质,采用圆雕和镂空技法雕刻而成,前部园雕魁星,后部镂雕山石。魁星瞋目直视,左于执墨,右于上扬握笔,左足踏于石上,右足扬起作踢斗状,动作、神态生动传神。此器雕工精湛,纹饰细腻,是河关圆雕中的精品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的自玉蝉 :白色玉质,圆雕,宽头,扁腹、长翅。双目凸出于头两侧,腹下有横向的曲线纹,翅上有翼纹。蝉鼻间有穿孔,可穿绳系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代的透雕双螭纹玉璧 :青白玉质,局部上沁。璧身透雕三螭纹,云螭比例匀称,造型生动,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一件玉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宁波博物馆的展馆中,这些古玉如同活化石一般,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与匠人的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远古四明”“拓地三江”“州城确立”“国际港城”“海定波宁”“东南都会”“开埠通商”等七个篇章,图文并茂配以实物,向市民展示了宁波7000年文明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避国号“明”之讳,明太祖朱元璋采纳鄞县人单仲友建议,以境内有定海(今镇海)县,取“海定则波宁”意,改明州府为宁波府。从此,“宁波”之名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拉”老宁波作为历史的片段与文化的符号,由“宁波老字号”“甬上婚俗‘十里红妆’”“宁波老墙门”“宁波岁时节俗”“宁波民间工艺美术”“宁波戏曲与宁波方言”等六部分组成,展示着“无宁不成市”的旧时老宁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历史的长河中,越窑青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前来探寻。它不仅仅是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与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唐代越窑青瓷器物。典型代表为越窑青釉瓷荷叶带托茶盏,敞口五瓣荷花形盏与荷叶形托组合,胎质细密、釉色莹润如冰玉,被定为国家一级乙文物。同时出土的还有执壶、碗等器物,造型多样,釉色青黄滋润,展现了越窑制瓷技术的成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竹刻艺术——秦秉年捐赠明淸竹刻珍品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宁波博物馆陈列的大多为著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无偿捐赠给国家。汇集了大量竹刻名家如明代嘉定派创始人朱松邻、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领军人物周颢、康熙朝宫廷御匠等人的代表作,以及许多有绝对纪年款识的竹刻作品,包括书简、笔筒、香筒、臂搁、山水、人物等,制作技法上充分运用深浮雕、透雕、浅刻、留青、圆雕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干年前,当河姆渡人点燃宁绍平原文明之火,在姚江边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们的根就深深扎进这片洪士。文明之树根深叶茂,文明之果枝头累累。走过这段历史,我们份佛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既感受了先辈们耕耘之苦,也品尝了先贤们的创造之甜。今天的宁波已经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东方“神舟”正高扬巨帆,驶向更加火烂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袁枚《登天一阁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香辟蓝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日楼存珠已去,我来翻撷但歉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宁波,这座被誉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其文化名片之一便是天一阁。寻访月湖之后,我终于在保安的指引下寻得了这座古老的藏书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一阁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古籍、字画、碑贴、各种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艺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假山、池塘、长廊、亭台、楼阁应有尽有,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它是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距今已有450多年,与意大利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并称“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三大私人藏书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麻将博物馆,甬道上铺满的麻将牌让我惊讶不已。原来,宁波不仅是繁华的港口城市,更是麻将的发源地。据传,麻将的发明者正是宁波人陈鱼门。麻将中的饼、条、万、风,分别寓意着渔船上的鱼桶、渔网梭、财富和风向,反映了当时宁波海上航行的生活状态。在无聊的海上航行中,打麻将便成为了人们消磨时光的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始建于明朝中期的藏书楼,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精心设计并主持建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后初任湖广随州知府,后任工部员外郎,又任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河南等省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在福建为官时曾统兵抗倭。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兵部右侍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生喜好藏书,官迹所到之处悉心搜集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在他解甲归田后,为了妥善保管这些珍贵的藏书,便决定建造一座专门的藏书楼。最初,这座楼被命名为“东明草堂”,但随着藏书的不断增多,原有的空间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范钦决定扩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深入研读郑玄所著的《易经注》后,他受到“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的启示,将新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巧妙地采用了“天一地六”的建筑布局:一楼设计为大开间,并不藏书,而二楼则精心划分为六间,所有的藏书都妥善地存放在这里,这种设计不仅利于阅读,还能有效防潮。此外,范钦还别出心裁地在楼外筑起水池,以防火灾,“以水制火”,并辅以各种防蛀、驱虫措施来保护珍贵的藏书。天一阁前的水池与月湖相连通,池中的假山则是从宁波海边采集的海礁石精心堆砌而成,形态各异,导游介绍说其中还蕴含着十个石狮子和“三羊开泰”等吉祥图案。时藏书七万余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一阁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连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官修的文渊阁、文澜阁等七阁皆仿此。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常常被冠以"南国书城"的称号。当我穿过月湖西岸的街巷,站在那方青砖交瓦的院落前时,却意外发现这里不止有书香,飞檐翘角勾勒着时光的轮廓,池水倒映着四百六十年的文化坚守,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园林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守护这座藏书楼,范公定下了极为严苛的家训: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在他弥留之际,将家产分作了两份,一份是万贯家财,一份是天一阁和藏书。范公有两子,次子先逝,只留下媳妇、孩子艰难度日。为了家庭经济好转,范公的二儿媳妇选择了家财。而长子范大冲选择了天一阁和藏书,并继承父亲的遗志,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珍藏的各类古籍多达近30万卷,浓郁的书香气息使其被誉为“最具有书香的博物馆”。然而,遗憾的是,现在的藏书楼并不对外开放,我无法亲自登楼探访。然而,我深知,对于热爱书籍的人来说,能够踏入这座藏书楼,亲眼目睹那些珍贵的古籍,才是真正的满足。至于是否能够亲手翻阅,或许并非那么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编修《四库全书》,天一阁献出珍本共638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部,在全国藏书家中贡献最多。这次献书,造成了天一阁历史上藏书精品最大的一次集中流失。然而,通过此次献书事件,天一阁被推举为民间藏书楼的典范和样板,皇家藏书楼,即四库七阁均仿天一阁建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道光九年(1829年),范氏故居重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宁波府城鸦片战争爆发后陷落,天一阁《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被英军掠夺。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天一阁藏书被盗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三年(1914年),天一阁书籍被盗运往上海,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一场强台风对天一阁楼宇造成重大损害,成立了以冯孟颛为主要负责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募捐、规划、修缮、迁建、扩充。天一阁私家藏书楼性质进入公私共管时期,为在新中国建国后由国有公管准备了良好的过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二十二年—二十五年(1933年—1936年),范氏后人在修葺天一阁的同时,又在假山上增设兰亭,移原府学中的尊经阁于宝书楼之后,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运回阁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1日至3日,天一阁进行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在天一阁东南面一片荒地上,修建道路,移建2座石亭,且于林间置以市郊觅得的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物,后又搜得碑石数十方,嵌入新筑围墙上,东园初具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一阁收藏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百余个姓氏。收藏现代作家铁凝、黄亚洲、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宏甲、王剑冰、韩作荣、陈源斌、王旭烽、叶文玲、陈祖芬等12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是天一阁第一次成批量收藏当代通俗类文学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在尊经阁转角遇见那株四百岁的古樟,树根早已与墙砖生长交融。忽然懂得天一阁真正的魅力,不仅是泛黄的书页,更是这种文化血脉在建筑、园林、草木问的生生不息。如果能避开周末上午的旅行团,挑个微雨的午后前来,或许你也会在某个漏窗转角,听见历史轻柔的呼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吃过晚饭,我漫步至附近的宁波老外滩。宁波,这座坐落于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三江口并面临东海的城市,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后,便成为中国最早对外交流的港口。这里,中西文化交融,留下了老外滩的独特印记。老外滩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见证了宁波港口开放的历史,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江口是宁波的城市地理坐标,余姚江、奉化江在此汇入甬江,最终东入大海。三江夜游是宁波都市旅游水上项目,游船上配有观光甲板、餐厅、茶吧、音响等设施。游船航行于宁波繁华的三江口黄金航道上,以“赏三江美景、品江南美食、听甬城故事”为特色。夜幕降临,游船穿梭、灯火璀璨,人们正在这幅流动的城市画卷上共绘“港通天下”的盛世图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轮缓缓航行在江面上,随着船体的移动,眼前的景色也在不断变换。江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璀璨的灯火,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梦幻般的光影之中。两岸的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雄伟壮观,古老的桥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以及那些充满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都在这夜色中展现出别样的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是当游轮穿越三江口时,那种震撼人心的美景更是让人难以忘怀。三江交汇,水天一色,灯火阑珊,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宁波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视觉上的盛宴,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不容错过的。游轮在江面上航行时,江水拍打着船舷,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同时,你还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汽笛声、人们的欢笑声,以及偶尔传来的悠扬歌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动人的夜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游三江还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宁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在游轮上,你可以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到宁波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你的旅行体验,也让你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期四天的宁波游画上了句号。我觉得宁波是一座值得探访的城市。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拥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风光。而宁波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尽的魅力。此次旅行,我深深沉浸于宁波的独特魅力之中,对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喜爱。我坚信,在未来,我还会再次踏足这片土地,细细品味宁波的更多惊喜与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