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校的配合

招生办杨主任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优生”不全是老师教育出来的,“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如果家庭教育不过关,学校教育再好也无济于事。听过很多教师吐槽,说他们对着学生是想管又不敢管。管吧,怕被家长投诉;不管吧,自己良心又过不去。无法形成合力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往往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始终是一致的。家长不护短,老师不姑息,孩子才有未来!不难为老师,不打扰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正如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说:“我特别地拜托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不是敌我矛盾,而是共同去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恪尽职守的老师,又拥有以身作则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彼此用理解、信任与支持,铺就孩子的成才之路。双减以后,“拼爹妈”的时代正式到来。教育部曾发文提醒家长:“双减更加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教育是责任,陪伴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家校共育是责任。每一个学霸的背后,都站着优秀而凌厉的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妈”!</p><p class="ql-block"> 阳光洒在草地上,风轻轻吹过,花香浮动,远处的风车缓缓转动,像在诉说一段安静而绵长的时光。一家人坐在一起,翻看一张老照片,笑声在空气里荡开。那一刻,没有作业,没有考试,也没有家长群里未读的红点,只有彼此靠近的心跳和眼神。这样的画面,总让我想起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在教室的讲台上,也不在成绩单的分数里,而在家庭与学校之间那条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连接线上。</p><p class="ql-block">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舞台,老师是引路的灯。可灯再亮,若家里是一片漆黑,孩子又如何看清脚下的路?我曾见过一位班主任,在放学后留下来陪一个孩子默写生字,一遍又一遍,耐心得像在雕琢玉石。可第二天,孩子交上来的作业本依然空白。后来才知道,孩子回家后,父母各自刷着手机,没人过问一句作业,也没人检查书包。老师拼尽全力托举,家庭却悄然松手,这样的教育,终究是断了线的风筝。</p><p class="ql-block"> 可也有另一种画面:家长会后,一位父亲主动留下,轻声问老师:“孩子最近是不是注意力不太集中?我们在家也发现了,正想和您聊聊。”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投诉”与“防备”,而是并肩同行的诚意。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的旅程。老师看得见课堂上的表现,家长看得见夜晚的灯光下孩子皱眉的样子。只有当这两双眼睛真正对上,孩子才能被完整地“看见”。</p><p class="ql-block"> 双减之后,课堂负担轻了,可家庭教育的分量却重了。孩子多了自由时间,是拿来发呆、刷视频,还是用来阅读、探索、建立习惯?这道选择题,不在学校,而在每个家庭的日常。那些成绩稳定、状态积极的孩子,往往不是因为上了多少补习班,而是因为父母在关键时候没有缺席——不是替孩子写作业,而是一起制定计划;不是盯着分数吼叫,而是陪他分析错题;不是把老师当“客服”,而是当“战友”。</p><p class="ql-block"> 风车依旧在转,蝴蝶飞过花丛,照片里的笑容不会褪色,因为它定格的不只是某个瞬间,而是一种态度:我们愿意为孩子慢下来,坐下来,用心去听、去陪、去共同承担成长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教育,从不是学校孤军奋战,也不是家庭袖手旁观。它是老师说“这孩子我放心不下”时,家长点头说“我们一起想办法”;是孩子犯错时,家校都不逃避,一个教规矩,一个给温暖。当责任不再推诿,信任不再打折,孩子才能在稳固的土壤里,长成挺拔的树。</p><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那张全家福,照见的不只是幸福,更是一种承诺——父母愿与学校携手,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这才是孩子通往未来的真正捷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