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焦作市"银龄行动"助力文化传承主题活动项目,焦作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决定举办三期《焦作市历史文化讲座》。<br> 今特邀焦作市历史文化名人,市文化馆原馆长,研究员王波老师主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与认知》。王波老师深入地方群众文化研究多年,将从专业视角探源焦作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宣传深厚的焦作历史文化。敬请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离退老同志和会员积极参加本次活动。<br>讲座时间:<br> 2025年10月23日(周四)上午9时<br>讲座地点:<br> 焦作市干休所政治生活馆<br><br>焦作市老年书画研究会<br>2025年10月22日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与认知</p> 王波在心底常常吟咏着宋代吴芾的一首诗:“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种植,会看百世长青阴。”他期待通过自己与文化馆人的奋力拼搏,共同开创焦作群众文化事业的满眼新绿。 焦作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民间文学:董永传说;传统音乐:唢呐艺术;传统舞蹈:龙舞(火龙舞)、高跷(高抬火轿)、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耍老虎;传统戏剧:怀梆、二股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太极拳(和氏太极拳)、八极拳(月山八极拳);传统技艺: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传统医药: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忙前忙后的组织者 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br><br>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各民族的独特传统和技艺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让不同的声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共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br><br>经济价值: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经济上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从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经济的收入。<br><br>教育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也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视角。通过学习和实践传统技艺,人们不仅能够继承文化,还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创新,推动文化的持续发展1。在家庭中,让父母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在学校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在社区中,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br><br>重塑文化基因,传承文化根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创新传承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br><br>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太极拳申遗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太极拳(温县)。 陈正雷 太极拳经谱 2000年3月,王波从市文化局调到市文化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市文化馆租房办公长达五年之久,没有办公场所,更没有活动场所。顾不上抱怨,他组织开展了下乡慰问、辅导培训、文艺创作等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硬件不硬,软件不软”,这是省市领导对市文化馆工作的评价。<br><br>2005年8月,市文化馆加挂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没有专业人才指导,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最开始的几年,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和同事下县区、找线索、搞调查、做统计上,还要整材料、建档案,有时半个月都回不了家。焦作辖区,基本上被他们走了一遍。有一次,汽车掉进泥坑里出不来,他们费尽气力才把车推出来。<br><br>付出总有回报。2009年,该中心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70项,均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