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秋高气爽,10月15日郊区摄影家协会与阳泉市政协摄影学会郊区分会联合去石家庄周家庄乡秋季摄影采风。清晨出发时,阳光斜照在车窗上,像是为这次采风镀上了一层金边。我们一路谈笑,话题绕不开周家庄——这个至今仍保留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别之地。它像一本活页的历史书,在时代的风里静静翻页,却始终没合上。</p> <p class="ql-block">车子刚驶入周家庄地界,眼前就铺开一片丰收的图景:成堆的玉米金灿灿地堆在场院里,像一座座小山,竹筐上贴着红纸“丰”字,风一吹,那红角儿轻轻颤动,像是在笑。远处几把锄头斜靠在墙边,树影斑驳,秋意浓得能攥出汁来。这就是农村的味道,是符合摄影的预想要求,我们一群人纷纷下车,快门声此起彼伏分明是在收割秋天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队部的展示中心,一块深蓝色的牌匾挂在墙上,“中国乡镇之星”几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底下一行小字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这牌子不张扬,却沉甸甸的,像一段被时间认证过的历史。旁边还有一张装在玻璃框里的国务院嘉奖令,表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周家庄公社在农业建设中的突出贡献。我站在那儿看了许久,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坚持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公社办公楼前,我们拍了张合影。红旗在头顶飘着,柱子上写着“集体所有,共同富裕”的标语,字迹虽旧却不褪色。人群里有老有少,有本地导游领导,也有我们协会领导和协会成员。这张照片见证了我们探索历史,探索不一的体制管理的好奇心理。</p> <p class="ql-block">转到“农民文化宫”前,阳光正好洒在那尊白色雕像上,雕像人物毛泽东主席右手高举,像是在召唤什么,又像是在宣誓。建筑上的红字“农民文化宫”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五角星闪着微光。几位村民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闲聊,孩子们在雕像旁追逐嬉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里所谓的“集体”,不只是制度,更是一种生活的温度——它把人拢在一起,让平凡的日子也有了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走进粮食晾晒场,两位来采风的妇女正低头剥着玉米,她们都是市里人,一边体会,一边回忆着那上山下乡的年代,动作熟练得像在弹琴,心理仿佛沉浸在那个年代……她们不时抬头笑笑,脸上是被秋阳晒出的红晕。背景里几座塔楼静静立着,檐角带着旧时的纹样,像是从六十年代走来的守望者。玉米堆得齐整,金黄一片,连风里都飘着甜香。这画面没有刻意摆拍,却比任何构图都动人——它是生活本身在发光。</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农站在挂满玉米的木架旁干活,眯眼望着阳光下的穗子,像是在估量一年的收成。他脚边放着一把铁耙,墙上挂着犁和镰刀,那些农具的把手被磨得发亮,一看就是经年累月用出来的包浆。他没多说话,只轻轻拍了拍玉米堆:“今年,收成不赖。”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解说。一</p> <p class="ql-block">在灰色的集体粮仓前,几排玉米堆得齐整,顶上盖着红布,像披着喜庆的盖头。一台绿色农机静静停在一旁,金属网筐里还散落着几穗漏捡的玉米。天空湛蓝,树影婆娑,整个村庄像被秋阳轻轻托着,安稳而丰足。</p> <p class="ql-block">文化展示中心的灰砖墙上,红旗与五角星依旧鲜艳,门楣上写着“1956”和“1958”——那是周家庄集体化起步的年份。推门进去,墙上挂满了奖状和牌匾,从“文明乡镇”到“绿化先进单位”,一块块金红相间的荣誉整齐排列,像一队沉默的士兵。这些奖不是装点门面的,它们是岁月的脚印,是几代人用汗水踩出来的路。</p> <p class="ql-block">农民文化宫另一侧的雕像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绿色背景墙上的五颗黄星在光里微微发亮。我绕到背面,看见几位年轻人正拿着手机拍照,他们不是游客,而是本地的返乡青年。其中一个笑着说:“我们这儿是‘活化石’,但活得还挺精神。”这话逗笑了大家,可我心里却一震——是啊,传统未必是包袱,它也可以是底气。</p> <p class="ql-block">荣誉室的墙上,奖牌层层叠叠,像一部浓缩的村史。我数了数,光是省级以上的就有二十多块。它们不说话,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关于坚持与奋斗的长诗。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周家庄用六十多年的光阴写下一个“慢”字,却写得如此有力。</p> <p class="ql-block">走进合作社的纸箱加工厂,机器轰鸣,工人们在操作缝纫机、装卸卷材,卡车在厂区来回穿梭。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却有实实在在的生产节奏。农业与工业在这里握手,土地的收成变成了车间里的产品,再通过物流送往各地。集体经济不是空话,它在这条生产线上,一针一线地织出了生活的实感。</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来到人民公社大食堂用餐,院内陈设还是7O年代前,那模样,石磨.石碾,印篮花布,地瓜农具玉米垛,我在村中闲走,一栋白墙小屋前,几位居民正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有人喝茶,有人低声聊天,电动车停在门口,墙上挂着一条红布横幅,写着“共建和谐新家园”。没有喧嚣,没有表演,只有日常的宁静缓缓流淌。这种平静不是贫乏,而是一种被集体生活滋养出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辆复古蒸汽火车缓缓驶入小站,黑色车身泛着金光,铁轨旁的风车随风轻转,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这列火车不载客,专为观光而设,但它开过的每一段路,都像是在重播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我们站在站台上,谁都没说话,仿佛怕惊扰了这份静谧的怀旧。</p> <p class="ql-block">来到他们干话的田野里,红色的联合收割机正轰鸣前行,玉米粒哗啦啦地灌进拖车。几位农民站在田埂上看着,脸上是熟悉的欣慰。阳光洒在金黄的秸秆上,远处山影淡淡,像一幅未干的水彩。我忽然想起那句“平日借支,年底分红”——在这片土地上,劳动不是瞬间的交易,而是年终时一家人围坐分账的踏实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户人家院前,一树山楂挂得密密匝匝,红得发亮,像是把整个秋天的喜悦都结成了果。女主人笑着招呼我们尝一口,酸得人直咧嘴,却又忍不住再拿一颗。她说:“这树年年都结得多,分给邻居都分不完。”这话朴素,却让我心头一暖——丰盛的意义,原来不只是收成,更是分享。</p> <p class="ql-block">下午暮时我们回到阳泉平定,窗外的景色让人迷恋,湖水平静,篮天白云,白鹅漂游,旅行接近尾声,大家交头结耳议论着一天的所见所闻,感慨万分,好舒畅的一天啊!</p> <p class="ql-block">几只白鹅悠然游过,划出细长的涟漪。岸边绿植葱茏,石墙斑驳,阳光斜照在水面上,碎成一片片金。我坐在长椅上,忽然觉得,周家庄的特别,不在于它守住了什么旧制度,而在于它在变化的时代里,依然守住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近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山峦被染成橙红,薄雾在谷间游走,像大地的呼吸。我们行驶在山西太行一号旅游线,车窗外渐渐隐入暮色。没有人说话,但每个人都观察着接近阳泉的落日好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天,我们拍了很多照片,但最动人的画面,其实不在取景框里,而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在那些沉默却有力的生活褶皱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