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草根与纸刃:一个水泥工人的文学远征</p><p class="ql-block">在河南郏县中联天广水泥公司水源供应站,机器的嗡鸣声终日不绝。2007年的一个深夜,五十岁的姜振华在值班室的灯光下,铺开稿纸,写下了第一个字。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并不知道,这个寻常的夜晚,将开启他长达十余年的文学远征。</p><p class="ql-block">水源供应站成了他最初的创作据点。在机器运转的间歇,在值班的深夜,在同事休息的午后,他伏在那张简陋的办公桌上,将沉淀了半个世纪的人生体悟化作文字。水泥厂的粉尘偶尔会飘进窗来,落在稿纸上,他轻轻拂去,继续书写——既书写家族的抗日往事,也书写自己亲历的时代变迁。</p><p class="ql-block">《血染芦荡》是他的第一声号角。这部以祖父姜令中等抗日英雄为原型的小说,背后是他无数个夜晚对家族往事的打捞。他走访尚在的族人,翻阅残破的家谱,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那些几乎被遗忘的细节。创作对他而言不仅是文学表达,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祖父那一代人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血染芦荡》是向历史的致敬,那么《正道沧桑》则是与自我的坦诚相见。这部七十二万字的自传体悬疑小说,如同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出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挣扎与坚守。写作过程中,他常常陷入对往事的沉思——那些因政治动荡而辍学的日子,那些在水泥厂度过的青春,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人命运。他将所有这些都化作小说的血肉,让个体的微光在时代的巨幕上留下痕迹。</p><p class="ql-block">2016年退休,对很多人意味着生活的落幕,对姜振华却是新篇章的开启。他马不停蹄地投入《人间正道》的创作,将目光从个人命运转向更广阔的人世百态。与此同时,诗歌三部曲《柳暗花明》《丽白晴虹》《踏歌而行》的创作,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另一面——那些在沉重叙事之外,对生活之美的敏锐感知,对生命的诗意思考。</p><p class="ql-block">纵观姜振华的创作历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他的活动范围始终围绕着那个中原小县,但他的精神疆域却跨越了时空,上至抗日烽火,下至当下世相。这种“身在井隅,心向璀璨”的创作姿态,恰恰构成了他作品最动人的张力。</p><p class="ql-block">在人人追逐流量的时代,姜振华的写作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没有哗众取宠的标题,没有刻意迎合的热点,只有对历史的敬畏、对真实的执着、对文字的虔诚。然而,正是这种“不合时宜”,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最本真的力量:它不是名利场的敲门砖,而是普通人理解世界、安顿自我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如今,年近古稀的姜振华依然在写作。他的手或许因年岁而微颤,但笔下的文字却愈发坚定。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文学从来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可抵达的远方。</p><p class="ql-block">在水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在平凡生活的琐碎间隙,姜振华用一支笔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个浮躁时代最有力的回应: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人都可以通过写作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尊严。这或许就是草根创作最动人的意义——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书写者,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