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未成年人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其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国家未来与民族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当前,打破德育说教壁垒、构建实践育人体系,让道德理念转化为行为自觉,成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课题。结合多地实践经验,可从文化浸润、场景拓展、协同共育、机制保障四个维度探索有效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文化铸魂:激活传统基因与时代精神的育人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想道德建设需以文化为根基,让价值理念在文化滋养中自然生长。重庆市北碚区翡翠湖小学以“琢玉成器、润生幸福”为核心理念,将“仁、义、智、勇、洁”的玉之五德与“德智体美劳”培养目标相融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文化范式,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宝贵借鉴。这种实践启示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通过“以玉比德”“非遗传承”等具象化载体,让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可依托当地非遗项目开展传承教育,如通过学习传统技艺培育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借助中医药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与道德养成的有机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要强化时代精神引领,用伟大发展成就与崇高精神追求涵育未成年人。通过解读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育人元素,让科技报国、自强不息的理念扎根心灵;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用详实的数据和鲜活案例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增强未成年人的家国情怀与制度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训凝练、主题景观打造、文化活动浸润,使其成为未成年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场景拓展:构建从校园到社会的实践育人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只有打破校园围墙,让未成年人在真实场景中体验感悟,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翡翠湖小学的成功实践表明,地域资源是德育的宝贵财富,通过“开门办学”将社会机构转化为教育阵地,能让德育从课堂说教走向生活实践。可系统构建社会化课堂体系:将垃圾处理厂打造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环保意识;以戒毒所、看守所为法治教育阵地,用真实案例筑牢法律与道德底线;依托武警驻地、医院、敬老院等场所,开展纪律教育、生命教育与孝亲感恩教育,让未成年人在服务与观察中理解责任与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内实践场景的深耕同样重要。建设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亲历春耕秋收、蚕桑养殖等过程,体会劳动艰辛与成果来之不易,培育“崇尚劳动、尊重成果”的道德品质;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平台,整合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资源,在素养拓展中培养坚毅品格与创新精神。此外,红色资源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可组织未成年人走进革命旧址、纪念馆,通过沉浸式体验、红色故事宣讲等形式</p> <p class="ql-block">三、协同共育: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绝非单一主体的责任,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主题班会、道德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道德认知培育。同时注重家长参与,通过亲子实践、家长课堂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念,将德育延伸至家庭生活,实现家校教育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层面需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应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提供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服务;媒体平台要传播正能量内容,打造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文化产品,用正确价值取向浸润心灵。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尤为关键,通过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事迹,让未成年人有榜样可学、有标杆可依。调查显示,超过90%的青少年愿意以全国道德模范为榜样,学习其崇高品质,这种榜样力量能有效促进道德认知向行为转化。此外,社区应搭建实践平台,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在社会参与中培育公德意识与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机制保障:确保德育实践常态化长效化开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效的实践路径需要健全的机制支撑,才能避免“一阵风”式教育,实现持续育人效果。在课程建设方面,应将校外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流程与评价标准,使其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确保教育的系统性与计划性。例如翡翠湖小学将地域资源活动纳入年度教学计划,通过长期稳定的基地合作,保障了德育实践的连贯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的学业评价导向,将道德实践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记录与个性化评价,激发未成年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动性。完善安全保障机制,针对校外实践活动制定周密的安全预案,加强与实践基地的安全协同,为未成年人参与实践保驾护航。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育人能力,让教师成为德育实践的有效引导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扎根文化沃土、拓展实践空间、凝聚多方力量、健全保障机制。正如翡翠湖小学的实践所昭示的,德育并非凌虚蹈空的理论说教,而是扎根生活、触手可及的实践感悟。唯有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让道德教育融入日常、见于细微,才能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我帮你将这篇文章精简为适合校园宣传的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