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纪实之扎西老米燕门纪事-2025

珺子Junzi

<p class="ql-block">今天收到来自茨中村的信息,记忆一下子拉回到当年扶贫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一次扶贫,一生记忆。</p><p class="ql-block">旧作新读,同样感人。</p> <p>  今年是云南电信挂钩扶贫迪庆州德钦县燕门乡25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翻出当年的旧作重新整理,作为周年纪念的一份献礼。</p><p><br></p> <p>  2013年,我到迪庆州德钦县燕门乡参加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扎西老米任工作队队长。365天有整整200天一起度过,其间有太多的感动和收获。</p> <p> 第一次感动:一个处级领导,亲自为我拾掇简陋的房间,爬高上低地为我装窗帘,改装电灯。那一刻在我的眼里,他不是一位领导,而是一位慈爱的长者。</p> <p>  第二次感动:经过一个月走村串寨后,深深体会到了藏区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深深地感慨去年他一个人是怎么过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去年他编辑的照片,几十张照片里只有一张他的照片,还是自己对着摩托车的后视镜照的,那种孤独那种寂寞,让人看了忍不住泪下。</p><p> 第三次感动: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发助学金,有一个学生因为没有领钱就上学去了,他亲自骑着摩托车跋山涉水将钱亲自送到学生家里。没有地方签字,家长直接在摩托车后座上就签字按了手印。家长千恩万谢,他却连一口水都没有喝就骑上摩托走了……</p><p> 第四次感动:他经常深入群众,不管寺庙还是教堂,都经常去走访,哪个寺庙是什么教派的,寺庙的历史,僧侣的大致情况他都知道。有一次教堂的神父摔伤了手,他去慰问,并送上了1000元的慰问金。</p><p> 第五次、第六次……太多的感动,都不能一一计数,还是想到什么就记下来吧</p> <p>  他特别能适应环境,即使一个人也不认识,即使语言不通、即使出门就是爬山,即使总是一个人,他也很快就适应了。有时就去爬山,去村里看看,去山上转转。</p><p> 至今乡里还流传着一个笑话:他刚到乡里的第一个周末,一个人到山上瞎转,路上遇到派出所的下乡,看到他是陌生人,还带着相机到处拍照,居然将他当成嫌疑人盘查。还好他记得乡长的电话,打电话求助才算过关。不过从那以后,他在燕门就出名了,一下子就被大家记住了。而且为了更好的融入群众,他有了一个藏名:扎西老米!</p><p> 扎西老米,在燕门真的出名了!因为他的乐观与豁达、因为他用心扶贫、因为他善于与群众打交道,还因为他走遍了全乡所有自然村。</p> <p>  其实他每天到山上不是瞎转悠,而是通过对燕门各村各寨的走访,找出群众的困难,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他主张将扶贫资金切块使用,为村党小组购买桌椅板凳,加强基层党建的硬件设施;为村里的通信建设和业务发展提供补贴、给贫困家庭现金补助、为新入学的大学生提供助学金、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对口帮扶,并亲自挂钩两主户,每户给3000元的贫困救助金。当外出求学的学生回乡,他主动去看望学生,了解在外的学习情况,有没有困难等。还为茨中村村公所购置厨柜,改善村公所生活条件。现在,各村民小组都能看到电信公司捐赠的桌椅。</p> <p>根据燕门当地的实际情况,他还积极参与策划村民的致富项目,多次与村干部和乡里的技术能人沟通,寻找脱贫致富路。在他的努力协调下,引进大棚蔬菜种植,引进资金十万元,建立大棚蔬菜基地。</p><p>他对宗教有浓厚的兴趣,说不清是因为他研究宗教而与群众打成一片,还是因为与藏民关系密切才更喜欢宗教。他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也知道乡干部属于哪个教派,更知道哪个村信仰的是哪座神山,拜的是哪座庙哪尊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宗教底蕴,他不管与谁都能找到共同话题。对于一片盛行藏传佛教的净土,他一个外来扶贫干部要做到这点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同,多么的不容易。</p><p>随着对藏传佛教的深入了解,他深深的迷恋上了藏传佛,有一天,他背上行囊和藏民一起踏上了外转经的征途。九天,翻越过海拔4800多米的垭口,涉过海拔800米的怒江之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带着满嘴的水泡和一身的疲惫回来了。这一次,他再次成为燕门的名人,藏民也觉得和他更亲切更贴近了。</p> <p>  在基层,在农村,工作没巨细,他总是能遇到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领导架子,真正做到了俯下身子为民服务。</p><p> 在2013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亲力亲为,认真负责地配合完成了选举任务。清点选票数量、清理选民名单、填写选票基本信息、写宣传标语和选举公告,事无巨细,他总是积极主动,一丝不苟。</p> <p> 8.31地震时他刚回到昆明休假,听说地震后,立马赶回迪庆,更是不顾个人安危马上去到震区,在震区,将自己的电脑让给救灾工作组使用。回到乡里,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进村入户送帐篷,慰问受灾群众,为灾区捐款……全身心投入,一点也不将自己当外来人员,那一刻,他就是一名战士。</p><p> 他对燕门的乡亲特别的关切。当听说有一位村民的孩子生病到昆明排队一个月都没能住院,他主动找关系,联系医院,安排好床位,村民第二次带孩子到昆明看病,第二天就住进了医院。当茨中村支书到昆明做手术,需要转院,他又亲自驾车将村支书送到新医院并安顿好,此后又多次去医院看望,完全将当村支书当自己的亲人。</p> <p>  他喜欢到山上转悠,不仅仅是因为排遣寂寞,还是因为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片净土。他每次出门都会带上相机,随手拍下沿途的美景。他知道藏区有绝美的自然风光,可惜藏在深山无人问,他将那些精美的照片编成册,传播出去,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燕门,了解燕门。他的相机里,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有太多的美景,当乡政府想搞旅游项目时都去找他提供照片。他也乐于做这事,为藏区脱贫致富尽绵薄之力。</p><p> 他也喜欢到田间地头去转悠,在那里能遇到更多的藏民,能了解到更多的情况。遇到村民们做农活,他也会主动参与,学着用铁牛耕地,参与割麦子,什么都要尝试一下,通过干农活,拉近与村民的距离。</p> <p>人们都说香格里拉是心灵的天堂,身体的地狱,这话一点也不假。扎西老米在这里净化自己的心灵,历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身体。</p><p>2012年2月他第一次到燕门,当时德维二级公路正在修建中,塌方、堵路是常事,停水停电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他订好了回家的机票,出发前一天下起了大雨,第二天塌方了,路断了,他硬是走了四个多小时,翻了两座山才搭上去县城的车。</p><p>自然条件的艰苦能克服,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却需要毅力来战胜。当周末来临,乡干部们都回家或外出,食堂也不开伙了,他就背上相机一个人去爬山,一个鸡蛋、一个馒头、一瓶水就是一天粮食。有时在山上走一天也不会遇到一个人,他就边走边唱歌,一方面是告诉别人我来啦,同时也是告诫山上的野兽人来啦,就这样且歌且行!一天下来一句也没有说,可嗓子却哑了。</p> <p>有时路过村庄,遇到村民,他也会主动去搭话,因为语言不通,只能比划加猜测。他总能找到与乡亲们聊天的切入点,比如说问问人家知道不知道乡长,知道不知道村里在乡里工作的人,一来二去,居然也认识了很多村民,有时还能讨到点水喝。这其中的苦与乐只有他自己知道。</p><p>&nbsp; 他从来不抱怨环境的艰苦,而是积极地去适应,寻找大自然的恩赐并乐享:春天去摘蕨菜改善伙食、夏天去挖野菜当清凉茶喝、运气好时还能捡到些菌子,秋天满山的野果子解馋,冬天的雪景十分养眼。每一季他总能发现生活的乐趣。而忽略了冬的严寒夏的酷热,一个人默默地坚守在扶贫的岗位上,静静地在藏区,在深山里,在澜沧江畔独饮那份寂寞。</p><p> 2012年至2015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扎西老米深深扎根在燕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