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二十八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二十八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大家厌恶的,不要跟风,一定要考察;大家喜欢的,也不要跟风,一定要考察。”</p><p class="ql-block">教员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叫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多数人,也就是大家、众人,都认为是对的,其实不一定就是对的。所以说,民主决策,少数服从多数,虽然不是最好的决策机制,但也找不出更好的。真理,亦谓之“道”,确实没有办法说清楚,如果能够说清楚的“真理”就不是“真理”了。或许有人问:既然不能说清楚“真理”是什么,又如何证明持有“真理”的人说的是对的呢?究其根本,这是一个“试错”问题;抑或说,是一个“运气”问题。比方说,如果遇到一个英明的领袖,像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乃中华民族之幸,他老人家就是掌握真理的人。问题又来了,掌握真理的人难道一直掌握着真理吗?正确的答案是,只有“天道”大化周流,四时不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永远不会犯错误。只要是人,就不可能保证永远不会犯错误。毛主席是人不是神。因此,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任何时候都不要随大流,不要盲众,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这也是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前提。殊不知,两千五百年以来,人类普遍的底层思维图式从来没有变过,即“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p> <p class="ql-block">正在组建"武汉理工大学余区老师校友蓝球队”,通过蓝球联谊,促进校友互动,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过一本名著,书名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他在书中写道,“群体”是依赖“英雄”而存在的,在“英雄”缺席的情形下,“群体”只不过是一些朝生夕死的“群氓”,乌合之众也。“群体”并不代表“种族”,群体精神与种族精神不是一回事。种族精神代表文明状态,而群体精神则代表野蛮状态。为什么说群体精神代表野蛮状态呢?勒庞继续说道,群体因为未经启蒙则往往导致“盲从”或由于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而从“英雄”那里找到安全感,所以群体很容易变成“顺民”“臣民”或“暴民”。勒庞又说道,就“群体”而言,“群体”特征就是个人融入群体精神而失去自我,个体之间的差异被消解,智力认知水平开始下降;也就是说,群体的认知水平远低于单个人认知能力,所有的单个人都在模拟或追随群体。包括博学者,尽管是博学者,但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与不学无术者一样没有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群体是无辜者也是造孽者,群众是无辜的,这一点容易被大家理解,但也许不能理解的是群体也是造孽者。道理很简单,群体的盲从或顺从是群体领袖带节奏而产生的,所给社会与文明所带来的伤害不能说群众没有责任。恰恰相反,群众运动对社会文明所带来的伤害正是因为单个人的“盲动”或“暴动”的集体性伤害。尽管从法律意义上讲,无法追究大多数群众的责任,但从心理层面上讲,所给单个人带来的心理阴影则无法消除,甚至带来“天怒”,最终还是由群众单个人承担,无非是单个人感觉到“反正大家都一样”的“自我心理疗愈”罢了。大家应该知道《窦娥冤》的故事吧,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童养媳窦娥遭人陷害,诬陷她谋杀亲夫,在严刑逼供之下,窦娥为保婆婆违心认罪。行刑那天,围观的群众不仅不惋惜,而且还向窦娥身上扔脏东西。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行刑时,六月飞雪,接连三年大旱。或许有人说:按道理遭惩罚的应该是那些贪官污吏,吃瓜群众不应该受牵连?不是这样的!当群众被蒙蔽则成为一群乌合之众时,乌合之众的最大问题就是不顾真理而盲目顺从,盲目顺从则沦为“帮凶”,“帮凶”虽然可以逃脱法律惩罚,但逃不掉老天的惩罚。</p><p class="ql-block">孔夫子不愧是“至圣先师”,他老人家圣心烛照,洞悉人心,上达天道,说出千古名言:“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众人所恶,不一定是真恶;众人所好,不一定是真好。比如,二战时期的德国群众皆喜好希特勒,古希腊的群众皆憎恶苏格拉底,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苏格拉底和希特勒并不因为群众的憎恶或喜好而失去他们的本来面目。因此,孔子才说,不要“跟风”,不要“盲从”,不要被“带节奏”,要做充分的考察才行。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道:“乡愿,德之贼也。”孔子说啊,有一种人,精通圆滑之道,乡里乡亲都说他好,其实是进行伪装的道德之贼。晚明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这样的话:“小人之为禽兽,人得而诛之。庶民之为禽兽,不但不可胜诛,且无能知其恶者;不但不知其为恶,且乐得而称之,相与崇尚而不敢逾矩。”王夫之说啊,像禽兽般的小人,人人可诛之。未有启蒙的群众,其实与禽兽无几,但是对于群众而言,不但不可以诛之,甚至不知道诛谁。对于群众,大家其实不知道群众是在作恶,而且还喜欢相互称赞,人人不敢破坏这样的风气。窃以为,王夫之的话是对孔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最好的诠释。大家不妨想一想,今天的“群体”与孔子二千五百年前的“群体”其实没有什么两样。</p> <p class="ql-block">考察武汉良心礼堂项目</p> <p class="ql-block">鄙以为,当下凡做“模式”的公司,无论是做产品的,还是做服务的,无一不是做“群体”;抑或说,无一不是抓住群众群体的“盲从”心理,利用“英雄”式的领袖人物之演讲,华丽辞藻娓娓道来,勾勒其蓝图,许愿其巨利,无所不用其极,把一个个单个人拉入“群体”,从而导致整个“群体失盲”,单个人认知水平集体性滑坡,竟然未有察觉已经陷入“圈套”,最后被“英雄”“割韭菜”。勒庞认为,此类模式为“乌合之众玩法”。历史证明,人类从来不缺乏“乌合之众”,“乌合之众”也从来没有消失过。孔子给出的解决方案,即“察焉”,即不从众,保持独立思考与独立认知。</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问:对市场行为如何“察焉”呢?窃以为,唯有中华新儒商之道,才可以避免“模式陷阱”。抑或说,如果没有文化铸魂,没有科技赋能,仅凭“模式”无不是“坑蒙拐骗”,不管创始人有心还是无心。再换一句话说,“玩模式”的创始人一定是要具有大德之人,而不是凭借他(她)自誉如何如何,初心如何如何。而具有大德之人,必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经过长期“学而时习之”的人。否则,对所有的“模式”,除了“敬而远之”,就是“退避三舍”。察焉!察焉!察焉!</p><p class="ql-block">好啦,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阅读和分享,再见!</p><p class="ql-block">——写于《万子私塾》武汉2025.10.23 亥时</p> <p class="ql-block">考察武汉百科郎中项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