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遇见幸福——开封市祥符区教育幼儿园教师读书分享成果展(四)

开封市祥符区教育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幼教征途,笃行不怠;师者匠心,书香涵养。唯有持续成长的园丁,方能为幼苗浇灌出灿烂的未来。</p> 书籍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需要仪式感》是青年作家李思圆创作的一本励志类图书。全书围绕“仪式感”这一主题展开,从生活、爱情、亲情到工作等多个角度,探讨如何通过仪式感让普通的日子变得有趣、有意义。作者认为,仪式感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能帮助人们在琐碎中找到诗意,在重复中获得力量,适合希望在忙碌中找回生活热情、提升幸福感的读者阅读。</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思圆是中国当代知名青年女作家。是《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签约作者,已出版多部畅销书,代表作包括《生活需要仪式感》、《每一种优秀,都有一段静默时光》等。其作品聚焦个人成长与生活哲学,文风清新朴实,倡导自律与坚持的价值。</p> 阅读心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生活需要仪式感》,我最深刻的领悟是:仪式感从不是昂贵的礼物或复杂的流程,而是藏在细节里的“用心”——它能让平淡的日子变得不一样,让每一个普通瞬间都变得值得铭记。它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唤醒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力——认真吃一顿早餐,给笔记本包上喜欢的书皮,甚至只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写几句短评,这些小事都在悄悄告诉我们:生活值得被好好对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对“仪式感与爱”的解读。它说,仪式感是爱的“具象化表达”,不用物质衡量,而用心意传递。就像朋友记得你爱喝的奶茶甜度,家人在你晚归时留一盏灯,这些带着“专属感”的小举动,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动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让我开始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仪式:每天对孩子们说声“早上好,宝贝”;回家对家人说声“我爱你”,再来一个大大的拥抱。慢慢我发现,这些仪式不仅让生活多了期待,更让情感有了更温暖的联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才明白,我们追求仪式感,本质上是在追求“被重视”的感觉——被他人重视,也被自己重视。它像一束微光,照亮了琐碎日常,让我们在柴米油盐的平淡里,依然能找到诗意与浪漫,依然能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美好。</p> 教学实践应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当我蹲下身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我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感恰是幼儿感知世界、建立安全感的钥匙,是藏在幼教日常里的温柔细节,悄悄为童年镀上一层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班级里,我把“仪式感”拆成了孩子们能触摸到的小确幸。每天晨间的“问候”是仪式感——我会蹲下来轻轻拥孩子入怀,听听他的悄悄话:“老师,我昨天晚上做了个好玩的梦”,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看见、被期待”。一日活动中也充满仪式感——收拾玩具前,我轻声说:“小积木要回家啦,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原本混乱的整理时间,变成了充满秩序感的小游戏。平凡的节气,也成了仪式感的载体——清明时一起捏青团,端午时用彩绳编小粽子,冬至时围着暖炉煮汤圆,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里,不仅记住了传统,更记住了“和小伙伴一起做事”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细碎的仪式,没有昂贵的成本,却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友爱,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感知美好,让平凡的日子变得特别;更能让他们在仪式感里,确认“我是被爱着的”。幼教里的仪式感,不是为了追求浪漫,而是用郑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瞬间,让他们带着这份被珍视的记忆,更勇敢地走向未来。</p> 读书教师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营营,毕业于河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拥有8年幼教经验。任教以来,她多次主持或参与区级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市级奖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营营老师始终坚信“爱是最好的教育底色”。日常教学中,她注重倾听幼儿想法,用生动的课堂和温暖的陪伴,成为孩子眼中“会讲故事的梁老师”,也赢得了家长的一致信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