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月酷热的日子,车轮碾过戈壁荒原的碎石,发出沉闷的声响。天山与昆仑的雪峰在远处勾勒出天地的轮廓,像两位沉默的守护者,注视着这片被黄沙覆盖的古老土地。</p><p class="ql-block">敦煌鸣沙山位于祖国西北,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甘肃旅游景点,地处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鸣沙山,古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整个山体由油润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p><p class="ql-block">美国人类学家曾称这里是“世界文化的摇篮”,而今,我站在大漠边缘,感受着造物主以黄沙铺就的旷世画卷——苍凉、壮阔,又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驼队在晨光中行进时,驼铃声与沙丘的纹路融为一体,仿佛穿越千年,重现丝绸之路上商旅的足迹。乌海驼盐古道的传说中,驼铃声隐约回响,诉说着古代贸易的艰辛与传奇。</p> <p class="ql-block">驼工通过口令指挥骆驼,驼架上的铜铃在沙漠中发出清脆声响,成为辨识队伍的标志。鸣沙山的骆驼队在日出时分踏着沙丘行进,驼铃声与阳光下的沙丘光影交织成独特的风景。 </p> <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景观——鸣沙山月牙泉。它被赞为“沙漠中的奇迹”,巧妙融合自然壮美与人文奇迹,令人神往。这里沙山与清泉相依相融,千年相守,演绎着独有的沙漠奇景,成为敦煌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在敦煌的鸣沙山上 旭日东升,朝阳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诗词中常以驼铃为意象,如“大漠连天落日斜,驼铃声里度生涯”描绘了边塞的孤寂与文化的传承;“驼铃清脆晚霞盈”则借驼铃映衬古道的风光。散文诗中,驼铃被赋予“大漠的诗行”之称,既是生命的律动,也是历史的低语。 </p> <p class="ql-block">一峰峰骆驼在大漠的孤烟中慢慢移动身影,像小舟一样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风,迎着浪。</p> <p class="ql-block">驼铃声是大漠特有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与自然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大漠戈壁的月亮常被形容为“孤傲清冷”,如玉盘悬挂夜空,月光洒落沙丘与雅丹地貌,呈现苍凉与诗意并存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曹国利《大漠明月》</p><p class="ql-block">大漠荒无边,夕辉沙满金。</p><p class="ql-block">鹏程十万里,明月照古今。 </p><p class="ql-bloc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p><p class="ql-block">平沙莽莽黄入天,</p><p class="ql-block">走马川行雪海边。 </p><p class="ql-block">以上诗句均包含“大漠”与“月”的意象,部分诗句出自唐代边塞诗代表作,展现了沙漠与月光交织的苍凉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驼铃,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象征。每当驼队穿越茫茫大漠,驼铃声声响起,既是对旅途的艰辛与孤独的回应,也是对远方的期待与向往。驼铃声中,蕴含了古代商人的坚韧与智慧,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大漠驼铃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穿越大漠,你是否也被这神秘而古老驼铃所吸引?在这里,你将收到一份独特的记忆,一份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感动!</p>